他本不该这么早发消息。
我抬头看向窗外,夜色如墨,城市在远处沉睡,而我知道,有人正在黑暗中睁着眼,等待黎明前的最后一击。
第217章 表针倒走的夜晚(续)
林情报密探的讯息像一根刺,扎进我神经最紧绷的那一段。
提前十七分钟——这不是失误,是预警。
他暴露了,或者即将暴露。
在李维汉那种人身边,哪怕一次呼吸节奏不对,都会被ai标注为“异常行为”。
而他选择发信,意味着他已经没有退路。
我立刻拨通胡中转站的专线,声音压得几乎贴着喉咙:“启动‘药引’预案。”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只回了一个字:“好。”
我们早有准备。
一旦内线面临暴露风险,情报必须以最不可能被追踪的方式转移——不是网络,不是蓝牙,甚至不是纸质。
而是物本身。
那瓶营养剂,是李维汉每天清晨五点准时服用的定制配方,由冷链车从生物科技中心直送别墅车库。
全程封闭,无人拆封,连安保扫描都只做外部辐射检测。
林密探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把芯片塞进了那瓶未开封的营养剂,扔进了冷藏箱。
动作干净利落,像父亲当年把修钟凭证夹进打字机色带盒那样,不留痕迹。
接下来的十二小时,像一场无声的接力赛。
胡中转站调动了“时间银行”的三名志愿者,伪装成医疗补给配送员,在凌晨两点十五分完成车辆拦截与替换。
整个过程在监控盲区进行,连车牌都是用旧档案库里翻出的报废车信息临时拼装的。
他们没碰系统,没联网,甚至连手机都没开机。
情报落地。
当吴验证专家在密室打开读取设备,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我几乎屏住了呼吸。
“芯片完整。”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震颤,“数据未加密,但结构高度有序。里面有x未来72小时的行动排程,包括他被引导执行‘最终交接’的时间、地点,以及……生物认证密钥。”
我缓缓闭上眼。
密钥。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阻止他,还能替代他。
这不是一场逃亡,而是一次替换仪式。
x不是必须执行命令的人,而是被选中的载体。
只要我们在那一刻,用正确的生物信号覆盖他的认证,系统就会误判执行者——而终止程序,或许就藏在这个误判的缝隙里。
可为什么是72小时?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间点?
我独自回到图书馆地下室。
这里曾是旧书库,如今成了我们的指挥中枢。
墙上贴满了时间线、脑波图谱、通信频率记录。
我把x每次脑波异常的时间点标出,再叠上怀表震动的节奏,最后接入父亲当年修钟的日期与那座老座钟的摆动周期。
三组数据,原本毫无关联。
可当我把它们以“秒”为单位对齐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每一次x的脑波波动,都精确落在钟摆抵达中点的瞬间。
不是开始,不是结束,而是正中。
像有人在用钟摆计时,等待某个特定的“时刻”。
我猛地站起身,心跳如锤。
他不是在执行仪式……他是在等待一个人。
一个能在钟摆抵达中点时,替他做出选择的人。
父亲修的不是钟,是计时器。
他把密码藏在了时间的褶皱里——用怀表、用打字机、用废弃线路,甚至用那句“钟已锈,需油”,都在说同一件事:当钟再次停摆,有人必须上弦。
我握紧胸前的怀表,金属外壳已被体温焐热,可指针依旧倒着走。
“爸,”我低声说,“你留的不是指令,是选择。”
就在我准备整理图谱、制定反制方案时,桌上的加密终端忽然亮起。
是陈解码师。
我接通视频,她脸色苍白,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我们监听到一段加密广播……信号源无法定位,但它只重复一句话——”
她顿了顿,声音发紧:
“‘第9998次摆动已完成。’”
“发信源……”她抬头看我,眼神里有惊疑,有不可置信,“来自怀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