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折角背后的密令(2 / 2)

我眉头微皱:“什么意思?”

“x留下这么多痕迹,像在引导我们。但问题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一个能躲过十年追捕的人,真的会这么轻易暴露自己吗?”

电话那头陷入沉默。

我站在原地,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手机边缘。

是啊……x,真的在逃吗?

还是,他一直在等我,找到这一页?【信道验证,真相锚定】

情报验证专家吴的那通电话像一根针,刺进我脑中绷得最紧的那根神经。

“所有线索都太顺了。”他反复强调。

我坐在图书馆地下储藏室的铁椅上,四周是泛黄的旧书和老式线路的轻微嗡鸣声。

头顶的灯光闪了一下,像是某种预警。

我盯着屏幕,父亲日志的扫描件还停留在最后一页,那句“当钟声不再为权贵而鸣”仿佛在无声回响。

可此刻,我忽然觉得,整条线索链——从折角书页到0的破译,再到钟楼的跳板ip——像是被谁精心编排过的一场仪式。

不是x在逃亡。

是他在……引导我。

“调出父亲生前最后三个月的通话记录。”我声音低沉,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吴没问为什么,他从不质疑逻辑闭环外的直觉。

十分钟后,数据传回。

三百余通电话中,只有一个号码反复出现:未登记身份,归属座机,拨出时间集中在凌晨一至三点。

通话时长从38秒到7分钟不等,无规律可循,却持续了整整76天。

“这个号码……”我盯着那串区号,心头一震。

“已被注销。”吴说,“物理线路于2015年拆除,原属你们村档案室外线。”

我猛地抬头。

胡就坐在我对面,正低头整理一卷老式电话线。

我看着他,声音微哑:“那条线……真的断了吗?”

他缓缓抬眼,目光如古井:“线路图上写着‘永久在线’,可没人敢查。”

“为什么?”

“因为接口连着市文化局内网中继箱。”他顿了顿,“当年你父亲负责全市文化数据归档,这条线是‘应急信道’,独立于主系统。理论上,只要电源不断,它就能收发信号。”

我呼吸一滞。

也就是说——那条被认定已拆除的线路,可能从未真正断开。

我立刻拨通解码师陈的电话。

“接入老邮局中继箱残留频段,搜索历史信号残留。”

“你疯了?”她声音罕见地拔高,“那是个死网,三十年没更新,连协议都过时了。”

“正因为它过时,才没人监控。”我盯着屏幕,“x要的不是隐蔽,是共鸣。”

三小时后,她来电,语气变了。

“我捕获到一段自动循环的加密广播……频率极低,像是从地底传来。”

“内容?”

“只有两串代码:‘x1126,权限待激活。’”

我闭上眼,心脏剧烈跳动。

0——不是档案编号。

是身份密钥。

x1126,是父亲留给我的……接任代码。

【终线合围,棋手现身】

情报密探林的消息是在深夜发来的,用的是最原始的短码:

「打印机托盘,未发出行程单。明日晨六点,原点站。最终交接,执行人x1126,监视钟摆b号。」

我盯着“原点站”三个字,指尖发凉。

那是父亲年轻时参与“文化基因追踪”项目的驻地代号,位于废弃农机站地下档案库。

他曾在那里熬过无数个通宵,校对每一卷手抄本的出处。

后来项目被叫停,资料封存,连地图上都抹去了它的名字。

可现在,他们要在那里举行“交接”。

我立刻拨通指挥官魏的电话:“通知所有小组,放弃钟楼布防,全员转向‘原点’。”

“确认目标?”他问。

“x不是在逃。”我缓缓道,“他是在等我回家。”

挂断前,我忽然想起什么,转头看向胡。

“当年村档案室那台打字机……是不是也连着中继箱?”

他点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线路图上,它标着‘永久在线’。”

我闭上眼。

原来从一开始,x就在用父亲用过的系统,审判父亲逃离的世界。

那折角的书页,不是求救。

是召唤。

行动前两小时,我正检查装备,解码师陈突然来电,声音罕见地发颤:

“刚截获一段短波信号……只重复一句话。”

她顿了顿,仿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钟声会走调,但钟摆不会。’”

我猛地抬头,冷汗滑落。

“发信频率……”她继续说,“和你父亲生前最后拨打的座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