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折角背后的密令(1 / 2)

清晨的光斜切进书房,落在那张被放大的照片上。

我盯着《钟表原理》的折角书页,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像压着一根即将崩断的弦。

“钟摆的终点,是新的起点。”

这句话曾是我父亲写在日志扉页的批注,如今却出现在x留下的空屋书桌。

巧合?

还是传承?

抑或……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召唤?

我放大图像,像素几乎要撕裂。

墨迹边缘有轻微晕染,像是被谁的手指一遍遍摩挲过。

这不是随意折角——是标记,是传递,是某种只有我们知道的语言。

我立刻拨通陈信息解码师的加密线路:“用光谱反差增强,看文字间隙有没有隐藏压痕。”

“你怀疑有人用微压刻字?”她声音冷静。

“我怀疑这页纸根本不是终点。”我说,“而是一把钥匙。”

三小时后,消息来了。

附件是一组分层扫描图。

原始墨迹下,嵌着极细的点划组合,排列规律得诡异。

她已比对九十年代文化系统内部电报码标准——破译结果:0。

我盯着那串数字,呼吸一滞。

047——父亲当年主持的“文化基因追踪”项目密级编号。

绝密级,封存三十年不得解禁。

整个系统内知道这个编号的人,不超过五个。

而……是子项代码?

还是时间戳?

不,更像是坐标。但不是地理的,是档案的。

我拨通胡情报中转站负责人的电话,声音压得极低:“启动‘中线行动’调度室。”

半小时后,我走进社区图书馆地下储藏室。

这里曾是旧书转运站,如今墙砖夹层里藏着一部老式电传打字机,漆面斑驳,按键泛黄。

胡蹲在角落,轻轻擦拭它,像对待一件圣物。

“三十年前,这种机器能绕过主网监控,跨区传递文件。”他低声说,“现在没人用,所以最安全。”

我点头,打开随身硬盘,导入陈解码师的分析报告。

胡熟练地将数据转为脉冲信号,通过物理线路接入一台改装过的短波发射器。

第一道指令发出:密网启动,三线并进。

第一线,林情报密探。

他曾是村办企业出纳,因查账触及陈世昌利益被排挤,如今伪装成李维汉后勤助理,潜伏在其团队外围。

我授意他借“文化资产清算”之名,申请调阅市档案馆历史资料,混入安保名单。

只要他能接近档案库,就能确认047号文件是否仍在原位。

第二线,吴情报验证专家。

高校社科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执着于证据闭环,厌恶任何模糊推断。

我让他调取近五年所有涉及“047”编号的审批记录。

结果令人震惊:一年前,一名退休非遗主任曾在凌晨两点远程调阅该档案,签批ip归属地——市郊老钟楼附近某废弃信号站。

老钟楼?那个早已断电停运、连地图都没标注的废墟?

我盯着屏幕,心跳加快。

那地方曾是全市钟声同步的基准点,父亲年轻时在那里校准过时间。

如今却成了匿名访问的跳板。

第三线,反向布局。

林密探传来消息:李维汉正在筹备一场“文化资产清算会议”,地点定在城外隐秘山庄,仅限核心成员参加。

邀请名单里,赫然有我“已注销”的旧身份代号。

太干净了。

我冷笑。

没有伏笔的陷阱才是真陷阱。

他们想让我们去,说明真正的目标不在那里。

“准备伪造文件。”我告诉陈解码师,“做一份‘根系计划备份服务器’的坐标,标注藏于老钟楼地窖,加密等级s级。”

“你要引他们去钟楼?”

“不。”我摇头,“我要让他们以为我们还有退路。”

文件伪造完成。

林密探借一次酒局,故意在李维汉副手面前“失言”,提到“地窖密钥可能还在”。

果然,次日凌晨,唐的监测系统捕捉到异常动向:两支武装小队向老钟楼方向移动,配备信号屏蔽装置。

但真正的数据流,却在反向加密上传,目标节点位于海外某离岸服务器集群。

他们不是去取数据——是去制造假象。

“他们要的不是地窖。”我站在窗前,看着晨雾散去,“是让全世界相信,林致远还有底牌可翻。只要我们显得还有退路,他们就能继续操控舆论,把‘追逃’包装成‘正义围剿’。”

可他们忘了——真正的底牌,从不需要藏在地窖。

真正的底牌,是人心。

我打开父亲的日志最后一页,那行字依旧清晰:

“当钟声不再为权贵而鸣,它才真正属于人民。”

我合上本子,望向窗外。铜钟静立,昨夜未响

就在我准备下达下一步指令时,吴情报验证专家突然来电,语气罕见地迟疑:

“林致远,我重演了所有线索链——从折角书页到ip追踪,再到密级编号匹配……一切太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