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十)(1 / 2)

那两辆小车在花田入口缓缓停下,车门打开,走下一群年龄各异的访客。领头的是一位银发老者,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这里是花田吗?”老者的声音洪亮而温暖,“我是冯教授,这些是我的学生。我们读了《花田年报》,特地前来学习。”

冯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生态教育学教授,带领着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他们被花田独特的社区-生态共生模式所吸引,希望将其作为一个活体案例进行研究。

“我们不只是来观察的,”冯教授的学生中一位年轻人补充道,“我们希望能参与其中,成为花田的一部分,哪怕只是暂时的。”

于是,花田迎来了第一批“研究志愿者”。与往常的访客不同,这群人既带着学术的严谨,又怀揣着实践的热情。他们白天参与花田的各项工作,晚上则整理数据、进行讨论。

冯教授尤其对花田的教育功能感兴趣。“这里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校,却实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他观察着孩子们在花田中的活动,如是评价。

在冯教授的建议下,花田开始系统化其教育项目。小雨和王师傅开发了系列自然课程,林晓和小凡设计了艺术工作坊,刘婶和李奶奶整理了手工艺教学体系,陈星则搭建了一个在线学。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课程不仅吸引了孩子,还有许多成年人报名学习。一个退休老人班特别受欢迎,许多银发学员在花田找到了新的兴趣和社交圈。

“学习没有年龄限制,就像生长没有季节限制。”冯教授在一次晚间讨论中说。

研究团队在花田待了整整一个季节轮回,从冬末到春初。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只是研究数据,还有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花田给了我们比论文更宝贵的东西,”告别时,一位年轻研究员说,“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社区的模样。”

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后来被汇编成书,题为《花田模式:社区驱动的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成为了许多社区和学校的参考读物,花田的经验由此传播得更远。

春天,花田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节日——“种子节”。这个主意源于那位留下传家宝豆种的小女孩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建议设立一个日子,专门庆祝种子的力量和故事。

种子节当天,花田变成了种子的海洋。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种子被展示出来,每个种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标签。访客可以参加种子交换、种植工作坊,甚至学习如何保存和培育种子。

最受欢迎的环节是“种子故事会”,大家轮流分享与种子有关的个人故事。有的故事温馨,有的感人,有的充满希望。许多人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然后又破涕为笑。

“每一个种子都承载着一个生命故事,”苏晴在故事会上说,“而当我们分享这些故事时,我们也在彼此的生命中种下了种子。”

种子节后,花田收到了一个特殊请求:一个国际种子库希望将花田的几种特有植物纳入其保存计划。特别是那种传家宝豆种和小雨的月光草,因为它们的独特性和适应性。

“这意味着这些植物将有机会在更多地方生长,”小雨兴奋地解释,“即使环境变化,它们的基因也能被保存下来。”

花田开始了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学习科学的种子保存和培育技术。这不仅丰富了花田的知识体系,也为“世界花园网”上的其他社区提供了宝贵资源。

夏天,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持续的高温和少雨天气给花田带来了挑战。植物需要更多的水和遮荫,一些品种甚至出现了生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