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九)(1 / 2)

那骑行的年轻人名叫陆远,是一名环境记者,他刚刚完成了一次沿国境的生态考察骑行。一路上,他听说了太多关于花田的传说,最终决定将其作为旅程的终点。

“我这一路见过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但花田是不同的。”陆远喝着刘婶的热汤,眼睛发亮,“它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迹。”

陆远在花田留了下来,原本只计划小住几日,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待了整个冬天。他被花田的故事深深吸引,决定用他的笔和相机记录下这里的一切。

他的第一组报道题为《冬日花田:在寂静中生长的希望》,聚焦花田在寒冷季节的生命力——那些冬眠的种子、在温室中培育的幼苗、还有依然活跃的社区生活。报道一经发表,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但陆远不满足于表面的报道。他深入参与花田的日常,和王师傅一起检修灌溉系统,和刘婶学习种子烹饪,和小雨记录植物数据,甚至帮助陈星完善“世界花园网”的平台。

春天来临之际,陆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创建一份《花田年报》,记录一整年的花田变化、植物生长、社区活动和气候变化数据。

“这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有价值的环境研究资料。”陆远解释说。

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想法。于是,花田开始了有史以来最系统的记录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小雨负责植物生长数据,王师傅和陈星记录气候和设备运行情况,刘婶和李奶奶记录访客和活动,林晓和小凡负责视觉记录,苏晴则继续她的日记。

陆远自己则穿梭在各个区域,进行深度访谈和拍摄。他发现越是深入了解,花田的故事越是丰富动人。

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陆远在故事馆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那里存放着早期的一些记录和照片。翻阅中,他发现了花田最初的照片:只是一小片荒地,几株瘦弱的植物,和年轻许多的苏晴专注的身影。

“真难以想象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陆远感叹道。

苏晴看着照片,眼神遥远:“当时我只是需要一块地方种花,没想到种子会落地生根,长出这么一片天地。”

陆远决定以这个角度写一篇报道——《从一颗种子到一片森林:花田的十年蜕变》。为了这篇报道,他采访了每一位与花田有关的人,包括那些只来过一次的访客。

在采访过程中,陆远发现了花田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方面:它不仅是植物和人的庇护所,还是许多小动物的家园。在花田的隐蔽角落,居住着刺猬、野兔、各种鸟类和昆虫,甚至还有一只狐狸家庭——就是之前智能灌溉系统保护下来的那一窝,如今已经繁衍到第三代。

“花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小雨兴奋地展示她的观察记录,“不同植物吸引不同昆虫,昆虫吸引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动物的活动又帮助传播种子和养分。”

陆远的报道引起了环保组织的注意。初夏时节,一支生态研究团队入驻花田,开始进行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的发现令人惊喜:在这片不算大的土地上,竟然记录了超过200种植物、80多种鸟类和30多种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

“这在城市环境中极为罕见。”生态学家赞叹道,“花田无意中成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

研究团队的建议下,花田开始有针对性地种植更多本地物种,打造昆虫旅馆和鸟类巢箱,进一步丰富生态环境。这些改变吸引来了更多野生动物,甚至有一些罕见的迁徙鸟类开始在此停留。

花田的夏季艺术展这次以“看不见的居民”为主题,聚焦那些常被忽视的小生物。林晓创作了一系列精细的昆虫和鸟类画作,小凡则制作了一个声音装置,收录了花田的各种自然声音。

展览开幕式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嘉宾出现了——多年前那个踩坏“节节高”的游客,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的生态摄影师。他特意带来了一组在花田拍摄的生物特写照片,作为当年的“赔罪”的延续。

“是花田教会我如何真正地看待自然,”摄影师说,“不再只是追求漂亮的风景,而是欣赏每一个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