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花田团队迅速行动。王师傅和陈星改进了灌溉系统,增加了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装置;杨女士和小雨引进了更多耐旱植物;大家共同搭建了遮阳网络,减少水分蒸发。
更令人惊喜的是,花田的野生动物们也适应了变化。鸟类更多地来到新设置的水源点饮水,昆虫选择了更凉爽的栖息地,整个生态系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自然知道如何应对变化,”小雨记录观察结果时说,“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和配合,而不是对抗。”
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威胁到了花田所在的区域。由于干旱,火势迅速蔓延,最近的着火点离花田只有几公里。
危急时刻,花田的社区网络发挥了作用。通过“世界花园网”,附近的社区花园纷纷提供帮助;曾经的访客和志愿者从各地赶来;甚至冯教授的研究团队也专门返回,提供专业建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田建立了一道防火带,保护了核心区域。虽然边缘地带有些损失,但整体得以保全。
火灾过后,大家没有气馁,反而看到了新的机会。在清理和恢复过程中,花田引入了一些火后再生能力强的植物,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系统。
“灾难之后往往伴随着新生,”苏晴在日记中写道,“就像森林大火后,总会有新芽从灰烬中萌发。”
秋天,花田开始了“记忆项目”:邀请人们种植树木或植物,纪念逝去的亲人或重要的生命事件。这个主意源于李哲的“忆笑”玫瑰和那位建筑师的冥想花园。
项目出乎意料地受欢迎。人们从各地前来,种下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分享背后的故事。花田因此增添了更多样化的植物,也收集了更多动人的故事。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种下了一棵她儿子最喜欢的树;一对老夫妇在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种下了象征他们爱情的植物;甚至有一个社区集体种植了一片小树林,纪念他们在自然灾害中失去的家园。
“这些植物不仅是纪念,更是生命的延续,”李哲在指导种植时说,“就像我们的所爱之人,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和生长。”
冬季来临,花田却没有像往年那样安静下来。温室里,各种实验性种植仍在继续;故事馆内,讨论和工作坊依旧热闹;线上平台,交流和学习从未停止。
平安夜,大家照例聚在一起。今年,不仅有花田的常驻成员,还有那些曾经来访的志愿者、研究者和朋友们。许多人通过视频连线加入,从世界各地送上祝福。
当分享环节轮到冯教授时,他说:“花田教会了我,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联结——人与人的联结,人与自然的联结,过去与未来的联结。”
苏晴拿出了新日记簿——第十三本。在扉页上,她写道:
“又一年过去了,花田经历了成长也面对了挑战。它没有被变化击垮,反而在适应中变得更加丰富和坚韧。
我常常思考花田的本质是什么。是植物?是社区?是故事?我想都是,但又不止这些。花田是一种证明——证明当我们与自然合作而非对抗时,奇迹就会发生。
它不需要永恒,只需要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