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八)(1 / 2)

那夜前来的车灯,竟是一辆小巧的电动面包车,车身上绘着花草图案,写着“移动种子图书馆”字样。从车上下来一位短发利落的女子,自我介绍叫方茹,是一名流动图书管理员。

“我一直在各个乡村社区间奔波,提供图书服务。”方茹的声音清脆如晨露,“但最近我在想,为什么只能分享书本的知识呢?植物、种子、自然的故事不也是重要的知识吗?”

她在网上看到了花田的故事,特别是那个种子交换角和共享日记簿的概念,萌生了创建“移动种子图书馆”的想法。她的车上不仅有书籍,还有各种种子、简易种植工具和小型展览设备。

“我想与花田合作,把你们的故事和种子带到更多地方去。”方茹眼中闪着热情的光。

这个提议让大家兴奋不已。王师傅立即对方茹的车产生了兴趣,研究如何为她的车辆加装太阳能板和小型灌溉系统,让她在路上也能培育一些示范性植物。陈星则提出可以开发一个app,让方茹能够实时更新各个社区的种植情况和故事。

“这就像是花田长出了腿脚,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小凡比喻道。

于是,花田的第一个外延项目——“移动种子图书馆”正式启动。方茹的车被改造得更加功能齐全,她定期来访花田,补充种子和故事,然后将它们带到偏远的乡村和社区。

每次返回,方茹都会带来远方的新种子和故事。有的来自山区老人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种子,有的来自孩子们用零花钱购买的普通花种,每一份都附带着独特的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方茹带回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校长希望花田能帮助他们创建一个校园花园,让孩子们接触自然,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那个学校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方茹解释道。

花田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小雨负责规划适合的植物种类,王师傅和陈星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自动灌溉系统,李奶奶和刘婶准备了一套适合孩子的种植工具和食谱,林晓和小凡创作了图文并茂的种植指南。

周末,一支小型车队驶向那个山村小学。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花田的常客和志愿者也自发加入,车队比预期扩大了一倍。

到达学校时,孩子们已经整齐地等在校门口,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期待。校长感激地告诉大家,孩子们听说要建自己的花园,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

建设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大人们负责重体力活,孩子们则帮忙传递工具、播种、浇水。当地村民也被吸引过来,有的提供帮助,有的贡献出自家的农家肥,有的拿出珍藏的种子。

短短两天时间,一片荒芜的空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园。不仅有花卉,还有蔬菜和草药,每个班级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是告别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苏晴面前,递给她一包用旧报纸仔细包裹的种子。

“这是我奶奶生前留给我的,”小女孩说,“她说这是从她奶奶那里传下来的特殊豆种,现在我想让它也在你们的花田里生长。”

苏晴蹲下身,郑重地接过种子:“它会在花田里有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保证。”

回程的路上,大家虽然疲惫,但心满意足。这个项目开启了花田的另一个方向——社区外延和知识共享。

随后的几个月里,花田团队又帮助建立了三个社区花园和一个养老院的疗愈花园。每个项目都根据当地需求和条件量身定制,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而非简单地给予。

与此同时,花田本身也在变化。那个小女孩赠送的传家宝豆种已经发芽生长,展现出奇特的紫色藤蔓和豆荚。小雨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几乎绝迹的传统品种,营养价值很高。

刘婶尝试用这种豆子制作各种食品,最终开发出一款特别受欢迎的“传家宝豆糕”,成为花田的新特色。部分收入被汇给那所山村小学,作为他们的校园花园基金。

夏天来临之际,花田迎来了一个国际交流团——来自不同国家的社区园丁和环保主义者。他们听说花田的故事,特地组织起来参观学习。

交流团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垂直种植,有的精通朴门永续设计,有的专注于传家宝种子的保存。他们在花田停留了一周,不仅学习了花田的经验,也分享了各自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