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周成了国际知识交流的盛会。王师傅学会了一种简易的堆肥方法,小雨了解了几种国外的植物育种技巧,陈星接触到了最新的环保科技,甚至连刘婶也学会了几道异国食谱。
分别前,交流团成员每人都留下了一些自己国家特有的种子,并承诺回国后会在自己的社区实践从花田学到的东西。
“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花田网络。”送别时,苏晴感慨地说。
小凡调皮地接话:“是花田的‘互联网’——相互联结的花园网络。”
这句话点亮了陈星的想法。他立即开始筹划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类似花田的项目能够相互联系、分享资源和经验。平台取名“世界花园网”,很快就有了第一批注册成员。
花田的秋季艺术展这次以“种子之旅”为主题,展示了从花田出发的种子如何在不同地方生根发芽的故事。展览包括照片、视频、实物和互动装置,visitors甚至可以与远方花园的主人视频通话。
展览期间,一个意外的访客带来了惊喜。一位中年女子声称是王师傅失散多年的表妹,通过花田的报道认出了他。重逢的场面感动了所有人,王师傅老泪纵横,说他在这个年纪还能找到亲人,全是花田的奇迹。
表妹决定留下帮忙,她擅长编织,很快就与李奶奶和南山村的手艺人打成一片。
深秋的一天,当苏晴在整理新一批日记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显现。一些往年这个时候应该开花结果的植物却依然没有动静,而一些本该休眠的植物反而长出了新芽。
小雨召集大家开会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调整种植策略,适应气候变化。可能有些传统品种无法再在这里生长,但我们可以尝试培育更适合的新品种。”
花田开始了气候适应性项目,记录每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试验新的种植方法,分享研究成果。陈星开发了一个简易的气候监测系统,帮助收集数据。
年终总结时,花田的成就令人惊叹:帮助建立了五个社区花园,发起了国际花园网络,开展了气候适应性研究,还有无数个人的成长和转变。
但最让苏晴骄傲的不是这些成绩,而是花田始终保持的初心。尽管规模扩大了,项目增多了,但那份温暖、接纳和共享的精神依然如故。
平安夜,花田举办了一个温馨的聚会。大家交换了自己制作的礼物,分享了一年来的感悟。当轮到苏晴时,她拿出了一本新日记簿——第十一本。
“明年的第一天,我们将开始写这本新日记。”苏晴抚摸着空白的封面,“我不知道里面会记录什么故事,但我知道一定充满惊喜。”
聚会结束时,每个人都在新日记簿的第一页写下一句对未来的期待。王师傅写的是“希望学会更多新科技”,刘婶写的是“让种子食谱传到更多地方”,小凡写的是“用艺术连接更多人”,小雨写的是“发现植物的新秘密”...
当苏晴合上日记簿时,远处又传来了引擎声。这次是一辆自行车,骑车的年轻人背着背包,看上去风尘仆仆但眼神明亮。
年轻人刹车停稳,微笑着问:“请问这里是花田吗?我骑行了三个月,就为来看看这个地方。”
大家相视一笑,刘婶已经端出了一碗热汤:“欢迎来到花田,先喝点热的,再讲你的故事。”
苏晴抬头望向星空,然后在新日记簿的扉页上写下:
“花田永远开放,故事永远继续。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的种子。
而我们,幸运地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足够了,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