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七)(1 / 2)

雪落花田时(续七)

那远处的灯光渐近,竟是一小队人影,每人手中都提着一盏自制的小灯笼,在夜色中连成一条温暖的光链。领头的是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后跟着几个年轻人,他们抬着几个大箱子。

“听说这里有片神奇的花田,我们是从南山手工艺村来的。”老者声音洪亮,带着山民特有的爽朗,“带了点我们的‘种子’,想来种在你们这儿。”

箱子里不是植物种子,而是各式精美的手工艺品——竹编的花器、陶土的花盆、绣着花草纹样的布艺。老者解释说,他们村里世代相传的手艺如今面临失传,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再愿意学习这些老手艺。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花田的故事,特别是那本共享日记簿,”一个年轻女孩补充道,“觉得这里或许能让我们的手艺‘生根发芽’。”

这个意外的到访让花田又多了一个维度。王师傅对这些手工艺特别感兴趣,他年轻时也曾学过一些竹编技巧。那晚,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南山村的手艺人展示他们的技艺,花田的人们则分享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不在这里开设手工艺工作坊呢?”林晓提议道,“花田有这么多访客,正是展示传统手艺的好地方。”

于是,花田迎来了又一个新项目——手工艺角。南山村的手艺人定期来访,教授竹编、陶艺、刺绣等课程,所用材料都来自自然或回收物品。李奶奶特别高兴,她的缝纫技巧终于有了更多传人。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手工艺品很快受到了欢迎。访客们不仅学习手艺,还愿意购买作品,所得收入帮助南山村的手工艺得以延续。一些年轻人甚至开始重返村庄,学习祖辈传下来的技艺。

陈星为手工艺角开发了一个线上平台,让无法亲自来访的人也能远程学习和订购作品。平台的部分收入汇入花田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

秋意渐浓,花田里的植物开始结籽。今年收获的种子被分装在小巧的手工布袋中,每袋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这种植物的故事和种植建议。

一个凉爽的早晨,花田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一位知名的生态学家,他在学术会议上听说了花田的故事,特地前来考察。

“这不仅仅是一片花田,”考察后,生态学家感叹道,“这是一个完整的微型生态系统,更是人与自然、科技与传统和谐共处的典范。”

他邀请苏晴和小雨参加即将举办的国际生态论坛,分享花田的故事。起初苏晴有些犹豫,觉得花田只是个小地方的小项目,不值得在国际场合分享。

“但这就是花田最特别的地方啊,”小雨鼓励道,“它证明再小的土地也能产生巨大影响。”

论坛上,花田的故事引起了轰动。许多人被这种社区驱动的生态模式所启发,纷纷表示想要在自己的地方尝试类似的项目。

回来后,苏晴在日记簿上写道:“花田的种子真的飘向了远方。”

最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外国访客的到来。他来自北欧,是一名环境设计师,在论坛上听了花田的故事后特地前来。他被花田的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所吸引,与王师傅和陈星一聊就是好几天。

“你们解决了许多我们在城市环境中试图解决的问题,”环境设计师说,“但用的是最简单自然的方法。”

他邀请花田团队参与一个国际生态设计项目,将花田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公园设计中。

与此同时,小凡和林晓开始筹划花田的第一个艺术展,展示所有与花田相关的艺术作品——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甚至是以花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展览不在别处,就在花田本身,利用自然环境和故事馆作为展示空间。

开幕那天,访客们沿着特定路线漫步花田,在每个点位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同时扫描二维码聆听创作者的故事。有的作品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有的则出自普通访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