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自有它的安排。”杨女士观察后说,“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完全修复。”
于是,新的水利工程开始了。陈星设计了一套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王师傅带人施工,孩子们帮忙搬运小石子,形成了一条蜿蜒穿过花田的清澈小溪。
夏末的一个清晨,最早来到花田的朵朵发现溪水边出现了几只从未见过的水鸟,正在优雅地觅食。
“它们是候鸟,可能被风暴改变了路线,”小雨通过望远镜观察后说,“但看起来很喜欢这里的新环境。”
花田的生态系统越发丰富起来。小溪吸引了更多昆虫和小动物,而它们又吸引了更多鸟类。林晓开始绘制花田的生态图谱,记录每个物种的到来和变化。
随着夏去秋来,花田迎来了第二个收获季。这次不仅有植物种子,还有更多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大家决定举办一个“丰收节”,邀请所有曾经来访过花田的人回来团聚。
丰收节那天,花田比开放日还要热闹。曾经的小游客已经长高了不少,曾经的陌生人现在像老友一样重逢。每个人都能指出自己种下的植物,分享它们成长的故事。
陈星开发了一个增强现实应用,游客用手机扫描植物,就能看到它的来源故事和种植者的信息。科技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
李哲的岳母也来了,坐在“忆笑”玫瑰旁的长椅上,向来访者讲述她女儿的故事。许多人听后都红了眼眶,然后去种子交换角留下自己的种子和故事。
最令人动容的时刻是当那位失去孙子的老者再次来访。大家带他看了以他孙子名字命名的小花园,如今已经花开繁茂。老人默默站了许久,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素描本——是他孙子的遗作。
“我想把它留给花田,”老人说,“这里是他最后快乐过的地方。”
素描本被放在故事馆特别设置的展示区,visitors一页页翻看,能看到一个年轻艺术家眼中的花田之美。
夜幕降临,丰收节的篝火点燃。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刘婶特制的种子点心和李奶奶腌制的花果茶。
轮到苏晴发言时,她站起身,环视着被灯光和火光映照的脸庞:“曾经我以为自己在照顾一片花田,现在明白是花田在照顾我们每个人。它教会我们接纳、耐心和分享。”
她指向远处的黑暗:“知道吗?我不再担心花田的未来会怎样,因为它已经不在我们任何一个人手中,而是在每个曾经与之相遇的人心里。即使有一天这里的植物都不在了,花田依然存在——在故事里,在记忆中,在每一个被它触动过的生命中。”
掌声中,不知谁开始唱起歌来,渐渐地,更多人加入,多种声音汇成和谐的合唱,飘向星空。
晚些时候,苏晴在日记簿上写下新的一页:
“丰收节之夜,我明白了花田真正的魔法。它不是让植物生长,而是让人心生根。不是收集故事,而是让故事延续。不是创造美,而是唤醒每个人眼中的美。
花田没有边界,它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在远方,落在未来,落在我们无法想象的角落。
而我们,只是暂时的园丁,负责这一段时光的培育和守护。
足够了,这已经是最美的奇迹。”
合上日记簿,她看到远处小径上又有灯光闪烁,不知是来访者还是萤火虫。
但没关系,花田永远敞开怀抱,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