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六)(1 / 2)

那沿着小径走来的人影渐近,月光下显出一个年轻人的轮廓。他手中捧着的不是种子,而是一个方形的盒子,脸上带着犹豫和期待交织的神情。

“请问...”年轻人走近石桌,声音有些紧张,“这里是花田故事馆吗?我听说这里收集故事。”

苏晴点点头,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年轻人自我介绍叫陈星,是一名程序员,盒子里装的是他刚开发完成的一套智能灌溉系统的控制核心。

“我读过关于你们的花田日记,”陈星打开盒子,里面是精密的电子元件,“王师傅的自动灌溉系统给了我灵感,我想...也许能帮忙做些改进。”

这时王师傅正好走来,听到对话立即感兴趣地凑上前。一老一少很快就沉浸在技术讨论中,完全忘记了时间。陈星带来的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和养分水平,甚至能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精准灌溉。

“但这会不会太科技了?”讨论告一段落时,陈星突然担心地问,“花田这么自然的地方,加入智能系统会不会破坏了它的本质?”

王师傅拍拍年轻人的肩:“孩子,工具没有好坏,关键看怎么用。就像画笔,在不同人手中能画出不同的画。”

于是,花田开始了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实验。陈星在王师傅的指导下,将智能系统巧妙地融入现有的灌溉系统中,几乎看不出痕迹。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系统在最低能耗下运行,最终他们决定采用王师傅的太阳能装置为主,只在小范围使用电力。

在调试系统的那几天,陈星也住进了花田附近的小屋。这个习惯熬夜写代码的年轻人最初与花田的作息格格不入,直到某个清晨,刘婶拉他一起收获成熟的葵花籽。

“从来没看过日出,”陈星后来在日记簿上写道,“也没想过亲手从土地里收获食物是什么感觉。代码能虚拟世界,但触摸不到阳光的温度。”

系统正式运行的那天,大家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启用仪式。陈星紧张地盯着控制面板,当数据显示一切正常时,他松了口气,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然而最大的惊喜发生在一周后。系统夜间监测到月光草区域湿度异常,发出警报。大家赶去检查,发现是一只受伤的狐狸在那一带做了窝,还刚生了一窝小狐狸。灌溉系统自动避开了那个区域,没有打扰到它们。

“看,科技也能用来守护生命。”小凡感慨道。

陈星从此成了花田的技術顾问。他不仅维护灌溉系统,还帮花田建立了数字档案,将三本厚厚的日记簿内容数字化,方便更多人阅读。但他规定所有电子设备必须在日落后调至暗模式,减少对夜间生态的影响。

盛夏时节,花田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婚礼。一对曾在花田相识的恋人决定回来举办仪式。新娘手中捧的不是普通花束,而是用花田各种干花和种子特制的手捧花,结束后可以拆开播种。

“希望我们的爱情像这些种子一样,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开花。”新娘在仪式上说。

这场婚礼开启了花田的新功能。越来越多的人来此举办小型庆典——生日、纪念日、甚至简单的团聚。每个人都会在活动中种下一些植物,作为纪念。

李哲的“忆笑”玫瑰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成为情侣们最爱驻足的地方。他应大家要求,开始教授玫瑰栽培课程,并将所得全部捐给花田维护基金。

一个闷热的下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气象预报说即将有一场罕见的强风暴。大家紧急行动,保护娇嫩的植物和设备。就在风雨欲来之时,一辆越野车急速驶来,跳下几个身影——是之前来过的植物学者们。

“我们看到天气预警,特地赶来帮忙!”领头的教授喊道,已经穿上雨衣投入工作。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大家采取了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当风暴真正来临时,所有人躲在故事馆里,听着外面狂风呼啸,雨点猛烈敲打屋顶。

紧张中,小凡拿出小提琴,奏起舒缓的旋律。渐渐地,有人开始跟着哼唱,声音越来越齐,盖过了外面的风暴声。

风暴过后,花田受损不轻,但核心区域和大多数植物都保住了。更令人惊喜的是,风暴带来了一些远方植物的种子,混在泥土中,等待着发芽的机会。

清理和修复工作持续了数日。在这过程中,大家发现风暴造成了一个意外结果——雨水在山坡一侧冲出一道小沟,正好可以改造成一条小溪,连通生态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