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一日暖过一日,花田里的生机再也藏不住了。
清晨,苏晴推开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屏住了呼吸——一夜之间,那株梅树已是满树红花,在晨光中宛若一团燃烧的火焰。更令人惊喜的是,梅树周围,冬麦已连成一片嫩绿的绒毯,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不知是哪阵风带来的种子在此安了家。
“是勿忘我。”林晓不知何时来到苏晴身边,架起画板,“去年秋天有位游客撒下的种子,没想到真的发芽开花了。”
王师傅的自动灌溉系统开始试运行。细细的水雾在晨光中划出小小的彩虹,滋润着渴望雨露的土地。小宇和朵朵兴奋地在水雾中奔跑,笑声惊起了在花田中觅食的几只麻雀。
“小心别踩到苗!”刘婶端着刚出炉的种子饼干走来,嘴上虽这么喊着,眼里却满是笑意。
花田的春天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忙碌。除了原本的植物,游客们留下的各种种子都开始发芽生长,花田的边缘不断向外扩展,几乎要蔓延到小径的另一边。
“得做个规划了。”苏晴拿着小凡留下的设计图,与王师傅和林晓商量着如何分区种植。
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花田入口。小凡回来了,身边还跟着一位中年女子,眉眼与小凡有七分相似,却带着几分犹豫和拘谨。
“这是我妈妈。”小凡介绍道,声音比离开时更加坚定,“她说想来看看这片花田。”
小凡的母亲姓杨,是一名园林设计师。起初她只是礼貌性地参观,但当看到花田的布局、灌溉系统和那些自发成长的植物时,她的专业眼光被点燃了。
“这里的土壤ph值很适合高山植物,”杨女士抓了一把土在指间揉搓,“那边向阳的坡地可以种些喜阳的草药。”她越说越兴奋,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开始画草图。
小凡看着母亲的变化,悄悄对苏晴说:“我妈妈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自从爸爸去世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工作中,忘记了怎么享受生活。”
那天,杨女士在花田待到了日落,不仅给出了专业建议,还帮王师傅改进了灌溉系统的设计。当她尝到刘婶用种子食材制作的晚餐时,更是惊叹不已:“这些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开发成特色产品。”
夜幕降临,花田的灯光次第亮起。杨女士望着星空下的花田,忽然说:“小凡,也许你是对的。这里确实...很特别。”
小凡笑了,那是彻底释然的笑容。
杨女士没有第二天就离开。她请了年假,留在花田帮忙规划。令人意外的是,她与王师傅特别聊得来,两人经常蹲在田埂上讨论土壤改良和植物搭配,一聊就是大半天。
“你王爷爷年轻时就想当园林设计师,”刘婶悄悄告诉苏晴,“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早早当了修鞋匠。这下可找到知音了。”
花田的扩展计划很快出炉。杨女士利用专业知识,将花田分为多个功能区:观赏区、食用植物区、草药区,甚至还规划了一个生态池塘。王师傅则负责将所有设计变为现实,他的工作室里又增添了新的图纸和模型。
消息传开后,来花田的人更多了。有专业植物学者来研究山海花银籽的特性,有摄影师来记录花田春色,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上自然课。
花田日记簿越来越厚,里面不仅有文字图画,还贴满了照片、叶片标本和各种票据。第三本日记簿已经开始使用,封面是林晓画的群像——花田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画中,包括新加入的杨女士和小凡。
谷雨前夕,花田迎来了一场春雨。细密的雨丝滋润着土地,新种的幼苗舒展开来。雨停后,阳光穿过云层,在湿润的土地上蒸腾起淡淡雾气,恍若仙境。
就在这片雾气中,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慢慢走来。他在那株梅树前驻足良久,然后走向石桌边避雨的众人。
“请问,”老者声音温和,“这里是不是有一本花田日记?”
苏晴点点头,取出放在防雨盒中的日记簿。老者颤抖着手翻开日记,当看到某一页时,眼眶突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