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三)(2 / 2)

那页上贴着一张褪色的车票,旁边写着一行字:“从家乡带来的,不知道是什么花,但希望它能在花田安家。”

“这是我孙子写的,”老者轻声说,“他去年秋天来过这里,回去后一直说要再来。但冬天的时候,他...”老者哽咽了一下,“生病走了。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他笔记本里全是花田的素描和日记。所以我想来看看,看看他最后到过的地方。”

众人沉默中,老者继续翻看日记,当看到小凡画的那幅梅树素描时,他忽然笑了:“这就是他说的那株梅树啊。他说这是他在花田见过最美的景色。”

那天,老者在花田待了很久。他告诉大家,他的孙子是一名美术生,去年因为生病抑郁离家出走,却在花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回家后,孙子的病情曾有好转,画了很多花田的素描,还计划春天再来。

“谢谢你们给了他最后的温暖。”老者离开前说。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花田里的每一个人。夜里,大家不约而同地聚在石桌旁,没有人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看星光下的花田。

忽然,小凡拿起小提琴,奏起一支轻柔的曲子。林晓接着拿出画笔,在星光下作画。王师傅和杨女士讨论着如何建一个纪念长椅,刘婶则想着要以男孩的名义种一片他最喜欢的花。

苏晴忽然明白,花田不再只是一片土地,它已经成为许多人情感的寄托,一个承载记忆和希望的地方。

第二天,大家在梅树旁辟出一小块地,种下了男孩日记中提到过的所有花卉。杨女士设计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花园,王师傅用回收材料制作了一个纪念牌,上面刻着:“这里永远绽放着美丽与希望。”

春天深入,花田越发繁茂。山海花银籽发芽后长出了奇特的双色叶片,荒漠葵花比去年更加高大,映山红也如期绽放,染红了花田的一角。游客留下的各种种子都长成了姿态各异的植物,使花田变成了一个多彩的植物园。

小凡和母亲在花田附近租了房子,正式成为花田的一员。杨女士的专业知识大大提升了花田的生态多样性,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开朗爱笑,有时甚至会和刘婶一起在厨房研究种子食谱。

一个温暖的午后,苏晴在石桌边整理日记簿,发现最近多了许多陌生笔迹的记录。有孩子用稚嫩的笔画描述看到的第一只蝴蝶,有恋人并肩写下的甜蜜誓言,有老人抄写的诗句,还有专业学者留下的植物观察笔记。

翻到最新一页,她看到小凡画的设计图——一个“花田故事馆”的构想,将收集和展示所有与花田相关的故事和艺术品。图纸下方,众人纷纷添加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密密麻麻的字迹和草图几乎覆盖了整个页面。

春风拂过,带来各种花香和远处孩子们的欢笑声。苏晴抬头望去,见小凡和杨女士正在指导孩子们种植新的花苗,王师傅在调试升级后的灌溉系统,刘婶和李奶奶在准备下午茶,林晓则在画架前捕捉这美好的一刻。

老太太在老爷爷的搀扶下,真的亲手种下了几颗种子。虽然动作缓慢,但她的笑容比任何花朵都灿烂。

苏晴拿起笔,在日记簿上新的一页写道:

“今天是花田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发现花田不只是花田。

它是心灵的避难所,是创意的孵化器,是记忆的保管者,是希望的播种机。

没有人知道下一颗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下一个来到花田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但这正是最美好的部分——永远有期待,永远有惊喜,永远有新的生命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

合上日记簿,她看到远处的山峦已完全褪去了白雪,披上了嫩绿的新装。脚下的花田中,无数花朵含苞待放,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些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故事。

而更远的地方,又有一个身影沿着小径缓缓走来,手中似乎捧着什么种子,脸上带着期待而又忐忑的表情。

花田的故事,永远都在续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