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北风一日紧似一日,花田里的植物大多褪去了颜色,只有那些挂在花架上的种子布袋在风中轻轻摇摆,像是一串串彩色铃铛,无声地奏响着来年的希望。
林晓终究没有回城。她在花田旁租下一间老屋,将画架支在窗前,一抬头便能望见整片花田。她开始画四季更迭中的花田,画冬日的枯枝与残雪,画那些守护花田的人们呵出白气的笑脸。
“你画得真好,”苏晴某日站在林晓身后,看她笔下渐渐浮现出冬日花田的素净轮廓,“从前只觉得花田最美是在花开时节,没想到凋零时也别有韵味。”
林晓笔尖未停,在画纸上添上一道淡灰色的影:“万物有时。花开是美,花落是美,等待更是美。你们不就是在等待中创造美的人吗?”
是啊,等待。花田进入冬眠,但人们的忙碌并未停止。
王师傅发现太阳能灯的光照范围有限,有些角落到了夜晚便漆黑一片。他翻出收集多年的废旧电线和小灯泡,又向陈先生讨教了太阳能发电的原理,整日埋头在工作室里敲敲打打。
“您这是要做什么呀?”朵朵好奇地探进脑袋。
王师傅举起一个用易拉罐改造的灯罩,眼睛笑成两条缝:“给花田添些星星。”
几天后,他真的带着一群孩子,将手工制作的几十盏小太阳能灯安置在花田各处。夜幕降临时,这些星星点点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星河落入了人间。
刘婶则惦记着那只受伤后躲在花田里的小野猫。她用旧棉衣在花架下做了个暖窝,每天傍晚端着一碗热食轻声呼唤:“咪咪,吃饭啦。”
起初只有那只受伤的猫会怯生生地跑来,后来竟又多了两只。刘婶笑着对苏晴说:“瞧,花田都有守护猫了。”
最令人惊喜的是林晓的主意。她在画画的间隙,帮着李奶奶将剩余的布头拼凑起来,做成了一本特殊的“花田日记簿”。封面是用各色碎布拼出的花田全景,内页则是空白的。
“大家都可以来写写画画,”林晓将日记簿放在石桌上的防雨盒里,“记录下每一天的花田,等来年这时候,就是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书了。”
第一天,朵朵用彩笔画下了花田的星空灯,歪歪扭扭地写道:“今天的月亮像一块奶酪,馋得星星都特别亮。”
第二天,王师傅贴了一张电路图,在旁边注释:“改进版星光灯,光照时间延长三小时。”
第三天,一位游客留下字句:“偶然路过这片花田,看到石桌上的日记簿,翻看后感动不已。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守护着一片土地。谢谢你们,让我相信美好依旧存在。”
日记簿里的故事越来越多。有附近小孩画的向日葵,有老人抄写的诗歌,有游客贴上的车票,还有不知谁留下的一粒种子,粘在纸上,旁边写着:“从家乡带来的,不知道是什么花,但希望它能在花田安家。”
小宇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去看日记簿又增添了哪些新内容。他甚至开始认真地学习写字,就为了能亲手记下某日“山海花的银籽在月光下仿佛会呼吸”的发现。
冬至前夜,第一场雪悄然飘落。
苏晴清晨推开屋门,看见的已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她踏雪走向花田,却发现雪地上早已留下一串脚印。循迹而去,她看见老爷爷推着轮椅上的老太太,正缓缓行在花田小径上。
轮椅忽然停住了。老太太微微起身,伸手拂去一株枯枝上的积雪,露出下面一点点绿意。
“你看,冬小麦发芽了。”老太太的声音里带着孩子般的喜悦,“去年这时候,我们还只能在医院看窗外呢。”
老爷爷俯身看了看那点绿色,又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泛黄的油菜花田照片,放在嫩芽旁对比:“明年的映山红开了,咱们在这儿再拍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