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砚终于转过脸,眼里有团火在烧,烧得他的声音都发颤:\"明日......\"他顿了顿,像是要把千言万语都咽回去,\"明日让老周头把机台擦干净,里里外外,一寸灰都不许留。\"
苏若雪点头。
她望着他泛红的眼尾,突然想起方才那道声音里的最后一句——\"我留残页,是盼有日,你能补完\"。
此刻的顾承砚,正站在命运的裂缝前,而裂缝那头,是两代人用血和绸线织就的未竟之事。
提篮桥的夜还在继续。\"归兰号\"的木轴在月光下泛着暖黄,像块被岁月温养的玉。
顾承砚伸手抚过轴身,仿佛能触到父亲当年的指纹。
他原以为父亲懦弱苟且,此刻才明白——有些坚持,要用沉默来守;有些担当,要等三十年才有人懂。
江风掀起苏若雪月白裙角时,顾承砚正垂着眸,指腹反复摩挲第七轴上被桑油浸得发亮的纹路。
他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响,像块石子坠入深潭,荡开层层酸涩——原来父亲不是缩在账本后发抖的懦夫,那夜在佛前跪到膝盖淤青的背影里,藏着用耻辱换生机的算计;那半卷被撕坏的名单,不是畏罪销毁的罪证,是给儿子留的破局线索。
\"陈伯。\"他突然开口,声音哑得像生锈的齿轮,\"当年这第七轴,是谁装的?\"
老匠人的手在工具箱上顿住。
灯芯\"噼啪\"爆了个花,照亮他眼角深深的沟壑:\"是夫人。\"他弯腰从箱底摸出块蓝布帕,抖开是截褪色的红丝线,\"老爷走前三天,夫人咳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偏要撑着去机坊。
我扶她时,她手背上全是针孔——后来才知,她偷偷停了药。\"他将红丝线系在第七轴的榫卯处,\"她说,''男人说不出的话,让机器替他说''。\"
顾承砚的指节\"咔\"地捏响。
记忆里那个总捧着药碗、连咳嗽都要背过身的温婉妇人,突然与机台前俯身调轴的身影重合。
他想起十岁那年撞破母亲躲在染坊抹眼泪——当时只当是父亲又为生意争执,如今才懂,她藏起的或许是替丈夫担的血。
\"取素绢来。\"他转身走向墙角的织料架,指尖扫过一匹匹待染的生丝,最终停在最里层的素绢上。
那绢白得近乎透明,像团未化的雪。
苏若雪递来狼毫时,触到他掌心的烫,像团要烧穿皮肉的火。
笔锋落纸的刹那,他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父所未能放之人,我必放之\"——当年山本以顾家全族性命相胁,父亲被迫在押产文书上签字,却偷偷撕去名单关键页,将三十六名被日商诬陷\"盗纱\"的织工藏进了断档里;\"父所未能言之志,我必言之\"——那些深夜里父亲对着织机说的\"对不住\",原是说给被他\"舍弃\"的织工,说给被他藏起的火种。
墨迹未干,他已将绢布塞进老周头怀里:\"织进''归兰号''的首匹布里,不加任何花色。\"老周头捧着绢布的手直抖:\"少东家,这机子本是做贡缎的,经纬密得能数清......\"
\"就用这密织。\"顾承砚按住机台,目光扫过\"归兰号\"斑驳的木纹,\"他用沉默护家,我用织布立誓——这一机,不为产纱,为还魂。\"
次日晨雾未散,提篮桥工场已挤得水泄不通。
老匠们围着新下机的布帛,呼吸都放得极轻。
阳光斜斜切进窗棂,照在素白的布面上——原本平整的绢帛突然浮起暗纹,像被风吹皱的水面,又像有人用最细的丝线,在经纬间绣了幅隐秘的画。
\"赎纹!\"人群里突然爆出一声哽咽。
六十岁的王阿公颤巍巍摸向布面,指甲盖在\"补完\"二字上反复摩挲,\"民国六年,我师父为救十八个被巡捕房抓的染匠,就是用这种密织法把名单藏进贡缎里!
经线压三根,纬线挑两根,离了阳光根本瞧不见......\"他抹了把脸,眼泪滴在布上,晕开团淡蓝的渍,\"当年那批布被烧了三十七匹,只活下三个......\"
顾承砚站在织机前,望着布上若隐若现的\"补完\"二字,喉咙发紧。
晨风吹起他的长衫下摆,露出鞋尖沾的星点墨渍——那是昨夜写字时溅上的。
他突然想起父亲出殡那天,自己跪在灵前骂\"懦夫\",母亲攥着他的手,指甲几乎掐进肉里。
原来她不是在怪他失礼,是怕他说错了,怕他把两代人的苦心,骂成了怯懦。
\"少东家。\"苏若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她捧着个乌木匣子,匣盖边缘沾着陈年的香灰——那是母亲的遗物箱,她从前只当里面装着旧帕子和药渣。
顾承砚转身时,见她指尖泛白,指缝里露出截铜色的角。
\"方才整理箱底......\"她掀开匣盖,一枚与顾父同款的铜轴躺在叠好的月白衫上,轴心处有道细不可察的裂缝,\"好像有东西......\"
顾承砚凑近时,闻到衫子上残留的沉水香——和记忆里母亲房里的味道一模一样。
苏若雪轻轻一掰,铜轴\"咔\"地裂开,半页泛黄的信纸滑落,被风卷起半寸,又轻轻落回匣中。
他看清信首的字迹时,呼吸猛地一滞。
那是母亲的小楷,清瘦却有力:\"承砚吾儿,若你读此,母已赴黄泉——但织机未停......\"
苏若雪捧着那半页信纸,指尖冰凉。
她望着信纸上未写完的字句,忽然想起昨夜在《断兰织诀》里看到的\"七轴传音\",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织机第七轴\"。
风从窗缝钻进来,掀起信纸一角,露出背面模糊的压痕——像是另一行字的残迹,又像是某种织机零件的轮廓。
她伸手去摸袖中随身携带的秘染膏。
那是母亲教她调的,用苏木汁和蝉蜕灰熬的,能显隐墨。
指尖刚触到膏体,顾承砚已握住她的手腕。
他望着信纸上的字,眼里有泪在打转,却笑得像终于等到春汛的河:\"若雪,我们的故事......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