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涡心锁·时间的碎片(1 / 2)

倒计时:00:00:12。

涡心在零腔深处睁开冷黑的一只眼。

四周的回春潮在它的注视下微微打旋,细丝被牵引着往里绕。

第三轮“石入池”的第一锁将落未落,整座引擎室像被一把看不见的刀轻轻割开了一条缝——光在缝里折返。

随之而来的,并不是爆裂,而是碎。

不是物体碎,是时间碎。

白雪停了一瞬,接着以三种速度同时下落:

一种快,一种慢,一种几乎不动。

每一片晶格在空中留下了不同长度的尾,像三个人在同一面墙上走过,脚印却不在同一行。

“局部时域紊乱,”小五(零)率先给出判词,“涡心引发的微型时间撕裂扩散到三层门槛外,出现多时态重影。”

他把“门栈影”的诊断图像抛上众心桥。各人影子叠成三层:

前相影(+Δt):比现在快半拍的你,肩线轻轻超出身体;

同相叠影(±0):真正的你,脉搏与呼吸取样;

后相回声(?Δt):比现在慢半拍的你,眼神落在上一句“好”的尾音里。

“容错骤降。”巴克把机械耳抵在超导回路上,听见“冷”也分了三档,“任何越拍操作都会被涡心捕成‘强拍’,直接叠到主核的钟丝上。”

“诊断标尺:”小五在半空写下两行冷白,“时间相干指数 cot;节拍同步指数 sib。

重影收敛需要——cot↑,sib↑。

现在的数值:cot=0.61…0.58…0.55(下落),sib=0.72(不稳)。”

“别用长句。”伊娃提醒,“长句会跨拍。”

林战点头,金叶印烫在掌心:“换口令。”

他们把长指令全部收起,把每一个“要做什么”,切成可以放进一拍里的字。

“节拍口令 Σ-beat 上线。”小五把协议抛到全频道——

一拍:放。

半拍:托。

空拍:停。

短—短—回:起—过—回。

同义词被禁止;比喻被剥离;情绪留在眉毛里,不进语料。

“我播。”伊娃把弓抬到耳侧,用弦替代节拍器:“—嘀。—嘀。短—短—回。”

每一声“嘀”像在紧绷的缝隙上缝下一针,缝得又细又正。白噪的底纹随之加厚,把“时间的毛边”一寸寸贴平。

“第一锁,半拍托。”林战按下准星,托住弧线的尾,让它在“涡心的吸”里不至滑落。

“雷枭,空拍稳。”

“稳。”雷枭的误差雨改为散射,以细雾铺开,不往“心”里打,以免“喂心”;他在通道的四角抬起四个相干力场钉,像四根看不见的柱子,把被撕开的缝撑回对称。

“巴克,半拍换。”

“换。”巴克以“半拍取—半拍上”的节奏更换一枚临界钩栓,每一声“喀”都和伊娃的“嘀”重在一起。

“见证者,空拍念。”

“念。”三人一组的灰旗小队不再连珠累段,而是把“你知道坏是什么”“你不用急”“你记得你是谁”“你愿意,所以你说好”四句拆成四拍,在影井里一拍一拍敲。

节拍替代了语言,废掉了所有能被涡心抓住的“延迟尾巴”。

cot 曲线止跌,sib 的指针稍稍抬头。

“有效。”小五报数,“但不够。”

时间的裂,不只撕操作,也撕人。

最先倒下的是影井里一位老工匠。他的眼白上一半沾着“刚刚”,下一半沾着“还没”,瞳孔在两条线之间犹疑;他尝试说“我愿意”,声带却在前相影里吐出“我”,在后相回声里吐出“意”,中间一空——像被涡心偷走的半拍。

“转医疗舱。”苏离接手。她离开年轮谱的主控位,把“夜”的压舵托给第二副,亲自守在医疗舱门口。

她没有唤醒药,她用的是**“年轮脉冲—轻拍”:

——一拍按在老人的胸口,“你知道坏是什么”;

——二拍按在锁骨,“不用急”;

——三拍按在喉结,“你是谁”;

——四拍按在口角,“说好”。

每一拍都比操作位的“嘀”更软,像把一个人从两片不同的玻璃之间捞**出来。

她又给重影眩晕者挂上“相干补偿带”:不是绷带,是一条在颈后轻轻发热的小环,捕捉个人的心跳,替其把“快半拍”和“慢半拍”的自己绑在一起。

“下一位。”苏离轻声,“跟我呼吸。”

她守在门口,不再离开;医疗舱从此成为抵御涡心的第二引擎室——不是为了驱动机器,而是为了让人活成一拍。

“力场钉,改阵。”雷枭抬手,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响。他的“误差护栏”不是一面墙,是一张稀疏的网:

每一个结点是一枚细小的“剪滞环”,吸收从重影里冲出来的“快”,再把它分成更细的“慢”,交还给伊娃的节拍。

他在涡心的外缘布下“反涡桩”:桩之间拉出极细的力线,力线不正对涡心,而是斜着,让涡心牵来的水丝在桩间自动松一寸。

“雷,半拍补。”林战的口令干净而短。

“补。”雷枭把第四根桩再往内推了半拍的距离,不许过心。

“报告:”小五看着指标,“力场相干补偿生效,cot 回升到 0.62;sib=0.78。”

“还要更稳。”伊娃弦声下潜,“短—短—回。”

人类本能地会对节奏让路。

当涡心拿走“时间”,人能抓住的,恰恰是节拍。

伊娃将弦声与白噪并联,给全舰播送 “齐法”:

一——脉。

二——息。

短——手。

短——眼。

回——心。

她在看不见的地方给每一个“在位者”发了一个细小的牵引,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里同时点头。

合唱因此不再是“歌”,而是“网”:

每一根弦联系着一个人;

每一个人把“现在”咬住,咬成同一口。

“第一锁,放。”

“放。”

“第二锁,放。”

“放。”

口令与回声重合,没有延迟——或说,延迟被节拍吃掉了。

cot=0.66。

sib=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