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超音速过失速机动(2 / 2)

而在机体物理域性能巨幅提升的当下,在大气层内,单纯依靠机翼,襟翼,鸭翼和尾翼等气动翼面,实际上,已经做不到榨干一架三代机的极限性能了。

想要达到“极限”两个字,就必须在大气层内使用辅助喷嘴,获得升力和发动机矢量喷嘴以外的控制力。

然后,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雨燕的分布式矢量系统,严格意义上,只有2.5代机的水平,远达不到圣剑这种三代机标杆的水准。如果贸然使用,恐怕反而会有很不利的影响。

“算了,毕竟是试飞,先测试一下好了。”廖勇想了半天,最后扫了一眼地图,发现自己已经进入测试空域,于是右手一握操纵杆,左手也握住了油门。基于hotas技术衍生而来的操纵杆检测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握杆,自动驾驶也随即结束。

他的测试事实上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动作,能比一个超高过载的急转向更能凸显出战斗机的机动性。于是廖勇没有废话,他先是将战斗机加速到标准的三马赫作战速度,随后直接就是一个暴力拉杆。

然后他就发现,这架战斗机居然超乎想象的灵巧。随后,通过机舱内的中控,廖勇很快发现了原因——

——雨燕的蒙皮,正在进行大量精密而准确的形状变化,并且,经由这些变化,掠过机翼以及机身的气流得到了堪称完美的控制。

而且,其主翼和尾翼等气动翼面,甚至也在内部的控制机构作用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用更通俗的方式说就是,在这个时候,雨燕的升力系数恐怕比一般战斗机在跨音速阶段,因为激波诱导分离所产生的升力系数峰值还要高很多。

“这机子难道说,是为大气层内空战而生的?”廖勇一愣,但是手和脚都没停下。

现在可是超音速状态,要知道在超音速状态下,战斗机的升力系数和马赫数往往呈现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在这种特殊蒙皮的作用下,雨燕居然能在超音速阶段拥有如此高的升力系数,既然如此,廖勇决定尝试进行一下另一种和零攻角机动一样的,具备颠覆传统空战理念的机动方式,那就是——超音速过失速机动。

所谓的过失速机动,指的是战斗机攻角超过失速攻角后做出的各种战术机动,一般而言,战斗机在超音速下,攻角一旦过大,就会陷入强烈的激波失速状态,阻力暴增,并且极有可能导致飞机失控。

但是现在,雨燕通过全新的蒙皮以及翼面变形技术,维持住了如此高的升力系数,以廖勇的经验而言,雨燕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在超音速下做过失速机动。

说干就干,廖勇控制着战斗机恢复平飞,随后开启加力,直接飞到了3.5马赫以上,随后他直接锁定了油门杆位置,保持着高推力后,拉杆踩舵,直接做了个标准的眼镜蛇机动。

“果然没问题!”廖勇咬紧牙关,拼命将机头拉起来又按下去之后,看着稳定在3马赫上下的战斗机,内心相当震惊。

和零攻角机动比起来,超音速过失速机动虽然说突然性差不少,但是对飞行员的压力也相对低得多。要知道零攻角机动哪怕压到1.5马赫左右,实际过载都在30g以上。

现在联邦能飞到30g的人,恐怕除了他廖勇也没别人了。

而超音速过失速机动不说别的,假设将速度放宽到两马赫,过载也不至于拉到过30g。并且,在执行这机动的时候,速度损失是很小的。这直接规避掉了在执行典型的过失速机动,如钟摆,赫布斯特和眼镜蛇机动时,战斗机能量大幅度衰减的问题。而一旦克服了这一问题,那么这些过失速机动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