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飞完,第三阶段就简单多了。
或者说,这压根就不能叫做一个阶段,因为其内容只是简单的从米开始俯冲,一直俯冲到米而已。
尽管和爬升阶段类似,第三阶段的俯冲同样因为空气密度的快速变化,从而导致战斗机受到的阻力也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但是俯冲和爬升时,机体的姿态毕竟不同,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爬升时,重力是阻力,但是在俯冲时,重力可就是动力了。
这直接导致很多飞行员在挑战第三科目的时候,哪怕前两个科目飞的情况不太好,在第三阶段也能尽力挽回一点时间。
当然啊,第三阶段的难点也不是没有。作为一个计时科目,第三阶段的俯冲必然是要加速抢时间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一俯冲阶段,飞行员必须进一步加速。
这只会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战斗机的机身表面,会和空气产生极其剧烈的摩擦。
当然,这年头的机身蒙皮材料远没有那么脆弱,这点摩擦产生的热量不算什么。但是,机身内部禁不住高温的东西可不止飞行员一个人,此时,单靠机身原本的热管理系统是不够的,而这年头的战斗机显然是不靠燃油进行冷却补充的。这就对飞行员在飞行中,对战斗机整体的热管理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不过,那是其他人,对廖勇而言,能以最高标准完成第二阶段,他第三阶段是不需要抢时间的,完全可以走机载计算机算出来的最优方案进行俯冲。
“独行侠呼叫飓风,本机试飞项目一测试完毕。”回到米以下,廖勇向awacs通报了自己的试飞情况。
“飓风收到,试飞项目二测试空域为nv-5-e区域,本机注意到你机推进剂仅剩余47%,可能无法完成后续测试任务,是否需要为你联系加油机?”
听到飓风的提问,廖勇斜眼看了一眼推进剂量表。看到推进剂剩余比例确实不乐观,不由地啧了一声。
“那么麻烦了,请帮我联系空中加油机。”
仅仅一次测试,居然就烧掉53%的推进剂,这让廖勇确实有点没想到。只不过原因嘛,他心里也大概有点数,无非是雨燕的分布式矢量系统设计的过于保守,导致在之前的飞行科目中,需要辅助喷嘴提供的辅助推力时,作用在机体上的力臂要么太长要么太短,很难提供恰到好处的控制效果。
当然,如果在刚才的测试科目里,廖勇不追求那么高的完成度,那推进剂的消耗量自然不会那么大。但是不追求完美,那还是廖勇吗?
而且,他在驾驶圣剑的时候,第一次挑战第三科目,基本上就做到了最好成绩。雨燕毕竟是圣剑的竞争机体,他本能地认为雨燕也有同等水平的性能。只不过现在看,至少在第三科目上,雨燕是没那么适配的。
好在,现在是战时状态,在空域内虽然没有专职加油机,但是也是有使用加油配置的管制机值班的。等接收完空中加油,时间都过去大半个小时了。
“加油完成,本机现在开始前往任务空域。”廖勇和加油机断开受油管路,向awacs说了一句之后,先脱离了加油机的尾流区,随后一拉机头,飞向了后续的任务空域。
在路上,廖勇设定了自动驾驶,随后皱起了眉。
第二项试飞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极限机动测试是个开放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试飞计划。原本廖勇想的是再找个高强度机动科目飞一飞算了,但是现在嘛,他可没那么大把握了。
所谓的极限机动测试,在廖勇的理解里就是一句话——在飞行员承受范围以内,榨干战斗机的飞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