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随着高度增加,战斗机的爬升率也会对应地下降。而爬升率下降就意味着爬升到对应高度的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进行高过载爬升的时间也会增加。
对一般飞行员而言,光这一部分就够要命的了。可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更大的关隘——
——突破卡门线后的飞控模式切换。
在卡门线外的太空里,和卡门线内的大气层内,战斗机的工况可以说是完全不同,这一点在之前的卡门线陷阱战术中已经有过介绍,这里就不水字数了。而对参与这一科目的飞行员而言,指望机载系统的自动切换很显然是蠢货行为。但是在持续的高g爬升中,手动切换飞控模式,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大部分人了。
好在,这些都难不住廖勇。尤其是在测试中,雨燕因为没有携带武器装备,加之其本身就采用轻量化设计,再加上凝胶状金属蒙皮系统带来的自适应机体形态切换,这导致此时雨燕的推重比高的吓人。
廖勇飞完这一阶段,进入外层空间之后,甚至比圣剑用的时间还短了二十几秒。
“第一阶段完成,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结束了高g爬升,廖勇并没有选择改平,而是狠狠一压机头,同时再一次开启加力,猛地补充了一大口能量,以一个绝对饱满的能量状态,进入了难度最高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能在及格标准内飞完第一阶段的飞行员就能称之为精英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王牌与精英之间,甚至是王牌与顶级王牌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阶段的考核重点看似是机动能力,实际上,考察的是飞行员在跨介质飞行工况下,对飞控系统的掌握程度。光这一点,就意味着参加考核的飞行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动切换飞控系统模式的技术。
但是,光掌握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不看机动动作,单纯从高度上看,这一阶段的飞行路径就像在卡门线上下2000米的范围内打水漂。就以难度最大的三次水平720度转向,四次三维720度转向(也就是机头指向需要在xy,xz和yz三个平面内均有连续的720度方向变化)为例,在执行这些转向机动的过程中,两次转向之间,高度不得同时低于或者高于卡门线。
换句话说,假设飞行员想要以一个足够好的成绩完成这一科目,如果他第一次转向是在卡门线上,那么他下一次转向前,就得先俯冲进卡门线,然后在不低于区域限制的前提下切换飞控,完成第二次转向,随后立刻爬升冲出卡门线,完成第三次转向。
而且,这两个机动课目之间,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以上下上的方式完成水平转向之后,是不能继续以上下上下的方式完成三维机动的,而是必须以下上下上的方式。
这对飞行员的抗g能力,操作的精准度和反应速度都是极其严格的考验。
“记……记录!”在对抗高g的过程中,廖勇从牙缝里挤出来几个字:“建……建议优化……建议优化分布式……分布式矢量系统!”
真到实操,廖勇才体会到之前他发现的雨燕的缺陷:这机子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显得有点太保守了。
他驾驶圣剑飞出破纪录的好成绩,分布式矢量推进系统的帮助必不可少。可和圣剑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比起来,雨燕就好像是个原始人。
实际上,这可不单单是分布式矢量系统设计的问题。作为射频飞控和分布式矢量系统的研发方,寰宇科工对这两项技术的研究远比其他任何一个公司都深刻。
对格拉克斯而言,这两项技术只是旧技术的迭代,但是对寰宇科工而言,这两项技术恰恰是对三代机形成代差的几项技术。
利用射频飞控系统的超低延迟,以及分布式矢量系统的各个辅助机动喷口对工质流量的精准控制,再结合上发动机矢量喷口,从而在推力数值上达到0.1n,在方向上达到0.01度级别的精准推力管理,由此实现远超二代机的机动能力。这是李听寒亲自挂帅,大量科研人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加班之后,才将其化为现实的系统。
诚然,分布式矢量系统和射频飞控单拿出来,确实也足以对二代机形成一定代差,但是这两者加起来形成的合力就远不止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了。
两个公司的技术差距,反映到战斗机上,那就是廖勇在驾驶雨燕,完成第二阶段的所有机动考核之后,时间上比圣剑慢了足足一分钟。这虽然也在优秀线以上,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a-,而圣剑,则是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