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暗箭难防(1 / 2)

黄锦那张弥勒佛似的笑脸,成了靖海伯府每日午时的噩梦。

那顶明黄食盒,准时得像催命的符咒,带着御膳房“精心”烹制的“滋补药膳”,在陈恪强颜欢笑的谢恩中,被摆上餐桌。

“伯爷,皇爷惦记着您呢,今日这‘参芪炖乳鸽’最是温补气血,您可得多用些。”

黄锦笑眯眯地布菜,动作轻柔,眼神却紧盯着陈恪的每一个表情。

清汤寡水,腥气混杂着药材的古怪甜苦味直冲鼻腔。

陈恪端起碗,脸上是十二万分的感激动容:“皇恩浩荡,臣铭感五内。”他屏住呼吸,如同吞咽毒药般,将那温吞、寡淡又带着诡异滋味的汤羹强行咽下,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常乐在一旁看得分明,夫君喉结滚动时那一丝微不可查的僵硬,她心尖儿也跟着揪紧,面上却不得不维持着贤淑得体的笑容,连声附和皇爷恩德。

外人看来,这是何等荣宠?皇帝竟日日赐膳,关切近臣伤势,靖海伯圣眷之隆,一时无两。

唯有伯府上下知晓,这“恩宠”是何等煎熬。

陈恪私下里对常乐苦笑:“娘子,这‘圣恩’,当真是味同嚼蜡,又不得不甘之如饴。”常乐心疼地抚着他清减下去的脸颊,低声道:“熬着吧,恪哥哥。他这是…心里那口气还没顺下去呢。”

勉强应付完这顿“皇恩浩荡”,陈恪将食盒推到一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眼前的桌案。

巨大的紫檀木桌案上,铺陈的不是华丽的绸缎,而是密密麻麻、分门别类的报表。

这是他用现代管理思维打造的“善后中枢”。

一张《密云、通州战役阵亡将士抚恤执行进度表》,横向列明姓名、籍贯、所属部队、军阶、阵亡地点、抚恤标准、家属签收状态、地方官府落实情况;纵向按部队、阵亡时间、抚恤金发放批次排序。

朱笔圈点处,是进度滞后或存在疑点的个案。

另一份《苏州新军功勋评定及整补计划》,更是详尽。从班一级的斩获记录、战场表现评估,到晋升建议、伤残安置、新兵招募标准及时间节点、对应粮饷器械需求预算,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旁边还有《缴获物资清册》、《军械损耗补充清单》、《宣大、蓟辽、京营等部协战功勋核验表》……每一份表格都如同精密的齿轮,试图将战后庞杂、琐碎甚至带着血泪的信息,压缩成清晰可控的数据流。

高拱今日来访,本是商议兵部后续事宜,目光扫过这桌案,顿时如遭雷击。

他拿起一份抚恤进度表,手指顺着横向纵向的条目滑动,眼中精光爆射,半晌才抬起头,看向正埋头核对数据的陈恪,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赞叹:

“子恒!此…此为何法?竟能将如此繁复之事,梳理得这般井井有条,纤毫毕现!老夫阅尽兵部历年卷宗,无不是连篇累牍、语焉不详,每每查核,如坠云雾!你这几张薄纸,竟胜过十本卷宗!真乃…当世奇才!奇才啊!”

陈恪抬起头,看着高拱那副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神情,嘴角忍不住抽了抽,一脸黑线。

这算什么奇才?不就是最基础的excel表格理念加上一点项目管理思维吗?在现代社会,随便一个实习生都能搞出来。

但在习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文书往来靠“繁文缛节”堆砌的古代官场,这种结构化、数据化、可视化的管理方式,确实堪称降维打击。

“高公谬赞了。”陈恪无奈地摆摆手,“不过是穷则思变,想着如何省些力气,让事情办得更明白些。纸上功夫罢了,当不得真。”

高拱却连连摇头,如获至宝般捧着那几张纸:“纸上功夫?非也非也!此乃治国治军之利器!子恒莫要自谦,此等妙法,当在六部九卿推广才是!可省却多少无谓推诿,厘清多少糊涂账目!”

陈恪心中苦笑。

推广?谈何容易。

这套东西的核心是逻辑清晰、责任明确、数据真实。

但在一个人情大于规章、潜规则多于明制度的官场生态里,推行这种“透明化”管理,触动的是多少人的奶酪?

阻力只会比想象中大百倍。他现在能做的,也仅仅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利用这套方法提高效率,尽力让抚恤落到实处,让功过少些模糊。

表格再清晰,终究只是工具。

真正冰冷的现实,是报表上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所指向的庞大缺口——钱!

杨顺家是抄了,那点家产如同杯水车薪。嘉靖帝的私库或许因这场胜仗又充实了几分,但国库的空虚,是结构性的顽疾,非一战可解。

抚恤要钱!苏州新军要扩编、要补充精良火器、要维持远超旧军的饷银标准——要钱!

九边各镇经此一乱,要加固城防、补充兵员器械以防朵颜等部趁虚而入——要钱!

更别提那如同无底洞般的宗室禄米、各地频发的灾荒赈济、拖欠已久的官员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