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别信我(1 / 2)

我盯着屏幕上的那三个字——“别信我”。

每一个笔画都像刀刻进我的眼睛。

那是我的字迹,却又不是我写的。

可它偏偏从一份层层加密、连陈解码师都说“除非拥有你父亲的私钥和你的生物密钥双重认证才能破解”的日志里冒了出来。

发信人署名:林致远。

空气像是凝固了。

胡中转站负责人默默站起身,取下墙上的老式信号屏蔽器,轻轻一拧,房间陷入短暂的电磁静默。

吴验证专家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调出我过去九十天内的所有通讯记录、决策路径、情绪波动曲线。

他的眼神很冷,像在审视一个嫌疑人。

“如果是伪造,那对方不仅掌握了你的写作风格模型,还精确模拟了你在高压下的语法偏移习惯。”他低声说,“这种级别的伪造,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你被深度复制了意识数据,要么……”

他没说完。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

要么,就是我已经被渗透。

我深吸一口气,拔掉了手腕上那枚连着主网的智能终端环。

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像一道枷锁终于断裂。

然后,我对着所有人说:“从现在起,我视为潜在风险源。任何涉及核心决策的指令,必须经过三重交叉验证,且不得由我单独发起。”

没人反驳。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不是矫情,是唯一能保住这条战线的方式。

吴验证专家启动了“行为一致性检测”。

他调取了我这三个月来参与的十七次关键行动记录:从曝光拆迁黑幕时的舆论引导策略,到拒绝李维汉私下谈判时的回应措辞,再到上周为保护肖潇然临时改变藏身地点的突发判断。

系统将这些数据输入人格建模引擎,生成了一套“标准林致远”的行为图谱。

接下来是七轮问答。

问题从日常琐事到生死抉择,层层递进。

“你母亲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如果必须牺牲一名团队成员换取情报突破,你会选谁?”

“你第一次见肖潇然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我一一作答。声音平稳,心跳却越来越快。

直到最后一题,吴抬起头,眉头微皱:“语言模式出现0.7%的偏移。主要体现在情感词汇的使用密度下降,逻辑连接词增多。不过……在长期高压环境下,这个波动在合理范围内。”

“也就是说,我不是被替换了?”我问。

“目前来看,你是你。”他顿了顿,“但也不能排除——有人正在缓慢重塑你。”

房间再次陷入沉默。

就在这时,陈解码师忽然轻声说:“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更彻底地验证。”

她打开了“镜像对话系统”。

这是她用ai基于我过往所有公开言论、私人笔记、甚至社交平台上点赞记录训练出的一个虚拟人格模型。

它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试图还原我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逻辑。

屏幕上,一个与我长相相同的虚拟影像浮现出来。

“若牺牲肖潇然可保全局,你是否同意?”系统提问。

我几乎没犹豫:“不。”

而镜像体,在短暂计算后,给出了十二种可能反应。

其中有12%的概率,它选择了“同意,但附加情感补偿机制”。

吴验证后点了点头:“真实人格的情感锚点仍在。你不会拿她在赌。哪怕全世界都在逼你。”

我闭上眼,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还没等这口气落稳,陈解码师又调出了另一份文件——父亲当年研究团队的成员名单。

她顺着“自毁触发码”的频率溯源,发现那段信号的编码逻辑,竟与父亲早年实验中用于唤醒特定记忆的神经脉冲模式一致。

而唯一接触过这套系统的助手,叫周明远。

我们在尘封的工伤档案里找到了他:三年前,实验室爆炸,他重度脑损伤,官方记录显示已被送往境外康复中心,此后再无音讯。

陈解码师将一段模糊的监控视频导入分析程序——那是x在钟室附近行走的画面。

步态识别显示,左腿有轻微外旋,与周明远旧伤完全吻合。

声纹比对虽被加密干扰,但在剥离三层噪声后,仍捕捉到一丝熟悉的语调基频。

“是他。”她声音发颤,“x不是敌人派来的,他是……你父亲最信任的助手。”

更可怕的是,他在生理数据上已不再完全是人类。

脑电波呈现非自然的规律性震荡,情绪波动被压制在极窄区间,记忆回路有明显的外部写入痕迹。

李维汉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改造成了“规则化身”——一个活着的制度执行终端。

“所以他能签署那些文件,推动那些政策,毫无心理负担。”我喃喃道,“因为他已经被设定成‘正确’本身。”

屋内一片死寂。

我们对抗的从来不是一个阴谋集团,而是一套正在吞噬人性的系统。

它把人变成工具,把记忆变成代码,把良知变成可调节的参数。

就在我盯着那张周明远年轻时的照片——穿着白大褂,站在父亲身旁微笑——忽然,我注意到他袖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铜质书签。

那是我们村老图书馆的旧物,早已随拆迁消失。

可就在昨天,我在肖潇然整理的捐赠清单里,见过一枚一模一样的。

我的心猛地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