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星河为证,此心不悔(1 / 2)

清晨七点,我站在市政府会议厅门口,手里攥着那份厚厚的《全国共联体发展白皮书》。

纸张微微有些发潮,或许是因为我掌心的汗水。

这不仅是一份报告,它是我们过去半年来日夜奋战的结晶,是无数志愿者、社区代表、专家学者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冯叔说,这份白皮书,承载的不只是“共联体”的未来,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参与模式的希望。

我知道今天会面对什么——质疑、否定、甚至嘲讽。

毕竟我们不是体制内孵化的项目,而是从一个外卖员拍视频开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从最开始被当作一时冲动的理想主义,到现在被视为社会治理创新的试验样本,这条路走得太难了。

但正因为难,才值得坚持。

走进会议厅时,我已经调整好了状态。

冯叔已经在里面等我,胡教授也来了,他穿着一件旧夹克,头发有些乱,却精神十足地朝我点头。

蒋姐坐在后排,看到我进来,轻轻举起了手机,示意她正在记录这一刻。

上午九点,全国社会组织大会正式开始。

轮到我发言时,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我能感觉到那些目光中有的带着审视,有的带着期待,还有的,带着一丝不加掩饰的轻蔑。

卫议员就坐在前排第三排,西装笔挺,神情严肃。

他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反对者之一,曾多次在媒体上批评“共联体”缺乏制度保障、难以持续发展。

他的声音不小,在会场上引起了不少共鸣。

当我走上讲台时,他甚至连头都没抬。

我没有直接开口,而是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不是演员,也不是专家,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

四川山区的一位老教师,讲述了“共联体”为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辅导;

上海某社区的一位独居老人,第一次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远在他乡的孙女视频通话;

还有广东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在照顾孩子的同时,通过“共联体”的志愿平台找到了一份兼职,终于不再为生活发愁……

每一帧画面,都是我们实地走访、拍摄、剪辑出来的故事。

最后,镜头落在一个小女孩身上,她扎着小辫子,眼睛亮晶晶地说:“我妈妈是志愿者,我也想长大后像她一样。”

那一刻,整个会场安静得落针可闻。

几秒之后,掌声如雷。

我看着卫议员的脸色一点点变了,他终于抬起头,看向屏幕,眉头紧锁。

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这不是胜利,只是一种回应——一种对质疑最有力的回答。

中午十二点,朱阿姨找到了我。

她是最早支持“共联体”的社区代表之一,现在已经是市里的基层治理模范人物。

“林致远,好消息!”她笑得很开心,“‘邻里互助站’已经升级成‘共联体社区服务中心’,而且市财政专门批了专项资金!”

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以前我们都觉得这些事只有政府能做。”她拍拍我的肩膀,“但现在我们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做,事情就能做成。”

我点点头,心里一阵暖意涌上来。

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走出会场,阳光正好洒在脸上,有点刺眼,但我睁开了双眼,不想错过这一瞬间的光。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我刚回到临时办公室,冯叔就进来了。

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色有些复杂。

“致远,有封信给你。”他递过来,语气低沉,“是卫议员写的。”

我接过信,还没拆开,就听见他说了一句:

“他说……他决定退出政坛。”

我一怔,抬头看他,冯叔却没有继续解释,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