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四)(2 / 2)

小凡忽然灵感迸发,拿出画纸迅速勾勒:“我们可以设计一条夜观花径,专门展示夜间特殊的植物和景观。”

杨女士点头赞同:“月光草、夜香花、还有那些夜晚开花的植物...这主意太棒了!”

王师傅已经开始在脑中构思照明方案:“可以用特殊波长的灯光,不影响植物生长,却能增强观赏效果。”

开放日结束后,花田日记簿又增添了无数新内容。有孩子画的月光草发光图,有专业人士留下的园艺建议,有诗歌,有短文,还有许多人留下的联系方式,希望成为花田的志愿者。

小雨决定延长停留时间,她在附近租了间小屋,成为花田的又一位常客。她的专业知识为花田带来了更多科学种植的方法,而她自己也从花田人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我从前只在实验室和学术期刊中研究植物,”某天她对苏晴说,“但在这里,我明白了植物不仅仅是研究对象,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春天渐渐走向夏天,花田里的花朵次第绽放,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花期循环。游客们留下的种子大多已经长成,形成了一个意想不到但和谐共生的植物群落。

最令人惊喜的是,那片为逝去男孩种植的花园已然繁花似锦,吸引了众多蝴蝶和蜜蜂。常有游客在那驻足,阅读纪念牌上的文字,然后沉默片刻,继续漫步时眼神变得柔和许多。

小凡和杨女士设计的“花田故事馆”计划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一位来访的建筑师提供了免费设计,一家本地企业捐赠了材料,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计划在夏末开始动工。

苏晴站在石桌边,翻看着越来越厚的日记簿。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幅新画上——画中是开放日的热闹场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下方有一行小字:“在这里,我找到了失去已久的社区感和归属感。——一个城市孤独者”

合上日记簿,她望向花田。夕阳的余晖中,王师傅和杨女士正在讨论夜观花径的细节,刘婶和李奶奶在准备晚餐,林晓在教孩子们绘画,小凡和小雨在检查植物状态,老爷爷推着老太太在花径上慢慢散步。

更远处,又有几个新面孔在参观花田,其中一人正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容器中取出一株植物,向同伴解释着什么。

苏晴微微一笑,打开日记簿新的一页,写道:

“花田在不断生长,不止是植物,还有人与人的联结。

每一个到来的人,都带来一颗种子;每一个离开的人,都带走一点花香。

我们不知道花田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正是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就像每一颗种子都藏着未知的可能,每一个明天都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我们,只是这片土地上的园丁,负责培育、守护和分享。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阳光和雨露吧。”

她放下笔,抬头看见第一颗星已经在渐暗的天空中闪烁。远处的山峦轮廓柔和,近处的花田里,月光草开始发出幽幽微光,与刚刚亮起的太阳能灯一起,为夜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温馨。

更远的小径上,又有人影缓缓走来,手中似乎捧着什么,在暮色中看不分明。

但没关系,花田永远敞开怀抱,等待下一个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