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花田时(续五)
那中年男子的话音落下,四周忽然静了下来,只有微风拂过花叶的沙沙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那株柔弱的玫瑰扦插苗上。
“当然可以。”苏晴轻声回应,她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花田永远欢迎带着故事而来的生命。”
男子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眼中泛起泪光。他自我介绍叫李哲,是一名园艺师,那株粉色玫瑰是他与妻子相识周年时共同培育的品种,他们为它取名“忆笑”,因为妻子的笑容永远印在他的记忆里。
在杨女士的指导下,大家选定了月光草旁边的一小块空地。王师傅细心测量了光照和排水条件,刘婶取来特制的有机肥料,小雨则提供了专业建议确保玫瑰能够健康成长。
栽种仪式在暮色中进行。李哲小心翼翼地将玫瑰苗植入土中,周围的人们静静围观,仿佛参与着一个神圣的仪式。当最后一抔土覆盖好根系,小凡的小提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一首轻柔的夜曲。
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这一刻,旁边的月光草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叶片上的微光忽然明亮了几分,柔和的蓝白色光芒轻轻映照在新栽的玫瑰苗上,宛如守护。
“看啊,它们在对话。”朵朵小声惊叹道,生怕打破了这神奇的时刻。
李哲怔怔地看着这一切,许久,才轻声说:“谢谢你们。我感觉...感觉她真的看到了。”
开放日结束后,花田并没有恢复往日的宁静,反而因为新成员的加入而更加生机勃勃。李哲成了花田的常客,每天下班后都会来照料他的“忆笑”玫瑰。在他的专业指导下,花田的植物们长得更加茁壮。
小雨的月光草很快成为了花田的新亮点。每到夜晚,那些银蓝色的叶片就会发出柔和的光芒,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特地晚间来访。王师傅和小凡合作设计了一条夜观花径,安装了不干扰植物生长的特殊照明系统,使花田的夜晚同样迷人。
一个周末的清晨,花田来了一群特殊访客——附近康复中心的孩子和老师们。其中一个坐轮椅的小女孩被月光草深深吸引,怯生生地问能否摸一摸发光的叶子。
“当然可以,”小雨温柔地拉起她的小手,轻轻抚过月光草的叶片,“它们喜欢被温柔地对待。”
那一刻,小女孩脸上的惊喜光芒比月光草还要明亮。
这件事启发了苏晴和小凡。他们与康复中心合作,开始规划花田的无障碍通道和适合特殊需要人群的互动园区。李哲提供了适合轮椅高度的抬升花床设计,王师傅则动手制作了一系列便于操作的园艺工具。
“花田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小凡在日记簿上写道,旁边是他画的无障碍园区设计草图。
初夏时节,小凡和杨女士筹划的“花田故事馆”终于破土动工。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曾经来访过花田的人都回来帮忙。有人提供建筑材料,有人贡献专业技能,有人只是来搬一块砖、刷一面墙,都要留下自己的心意。
建设过程中,工人们不时在地里发现各种小惊喜——有时是一袋不知名人士留下的种子,有时是一张鼓励的纸条,甚至有一天清晨,大家发现工具棚外放着一套精致的手工园艺工具,没有署名,只有一张卡片:“愿花田永远繁茂。”
与此同时,刘婶的种子食谱越来越受欢迎。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开始每周六上午在花田开设“种子美食工作坊”,教人们如何用各种植物种子制作健康美食。李奶奶则组织孩子们用干花和种子制作手工艺品,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花田的维护和发展。
一个雨后的下午,当苏晴正在整理日益增多的日记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慢慢走近石桌。
“请问,”老妇人的声音颤抖着,“你们是不是有一株叫‘忆笑’的玫瑰?”
苏晴点头,带领老妇人来到玫瑰园。令人惊喜的是,李哲的“忆笑”玫瑰已经长出了好几个花苞,其中一个已经开始绽放,淡粉色的花瓣上带着晨露,娇嫩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