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总诀
鸿蒙初判,乾坤始奠,紫霄浩渺,灵气氤氲。《紫霄御气经》者,承天地之造化,融道家之渊理,为修行者开辟超凡入圣之途。此经源于上古道统,历经无数高真大德揣摩印证,非根基深厚、道心坚定者,难以窥其堂奥。
修行伊始,先明心见性。心者,神之舍,如明镜止水,不垢不净。尘世纷扰,如乱麻缠心,贪嗔痴念,似乌云蔽日。修行者需持如慧剑,斩尽诸般杂念,使心清如碧宇,方能感通天地灵机。杂念若风,心若磐石,不为所动,神思方能凝定,此为御气之基。
当静室端坐,闭目内视,如观心海。杂念涌起,不随念走,不被念牵,以空灵之心,审视诸般妄念。如看天际流云,自在飘荡,却不与之同流。如此久之,心渐澄澈,如清水见底,可纳天地清气。清气入体,浊气自口鼻而出,身心渐次清明,如雨后青山,焕然一新。
继而调息炼气。气者,生命之根本,万物之元精。呼吸之间,与天地相往来。以鼻纳气,徐徐如丝缕,绵绵入腹,下归丹田。丹田者,气之海,藏精聚炁之所,如深渊之藏龙,蕴育无尽生机。吸气时,意守丹田,觉清气如雾霭,缓缓汇聚;呼气时,浊气如阴霾,徐徐排出。如此反复,令气息悠长、匀细、深沉,渐入胎息之境。
胎息者,似婴儿在母腹之中,呼吸绵绵,不用口鼻,以脐为窍,通天地之元气。此时,脐下如沸汤,气机涌动,元气汇聚。周身毛孔,亦若有呼吸,与天地灵气相感应。天地灵气,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注入体内,滋养脏腑经络。
气聚丹田后,便可行周天运转。人身经脉,犹如山川脉络,气血循行其中。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起于尾闾,沿脊柱上行,过玉枕,至百会;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会阴,沿腹部上行,至承浆。修行者以意念为引,使丹田之气,自尾闾逆督脉而上,此为“进阳火”。
气行至尾闾,尾闾处微微颤动,如蛰龙初醒。气如蚯蚓蠕动,缓缓上行,过夹脊。夹脊之处,如关卡重重,真气运行艰难,需凝神聚力,以意推动。此时,意如强弓,气如利箭,以意引气,冲关而过。气至玉枕,玉枕如巨石阻挡,真气冲击,如浪拍礁石,需坚韧不拔,以强大意念冲击,冲关而过,直入泥丸宫。
泥丸宫者,众神所居,清气汇聚,如日月照临,智慧顿开。此时,泥丸宫中,光芒闪耀,真气盘旋。而后,气自泥丸顺任脉而下,归于丹田,此为“退阴符”。气行任脉,如顺水行舟,顺畅而下,滋养五脏六腑。如此一逆一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周天运转。
周天运转之中,需契合人体经脉之规律。十二正经,对应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各有时辰。子时一阳生,气行于胆经;丑时气注肝经;寅时肺经旺;卯时大肠经气血盛;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运化;午时心经主事;未时小肠经分清泌浊;申时膀胱经气血最旺;酉时肾经藏精纳气;戌时心包经代心受邪;亥时三焦经通调水道、运行元气。
修行者应依时而炼,事半功倍。子时胆经当令,此时修行,可助阳气生发。盘膝而坐,意守丹田,待气聚丹田后,引气沿督脉上行,可增强胆经功能,使胆气充足,决断有力。丑时肝经旺,引气养肝,可使肝气条达,目明神清。依此规律,每日按时修行,调和脏腑气血,使身体康健,为修行打下坚实基础。
又有五气朝元之妙法。心属火,其气为赤;肝属木,其气为青;肺属金,其气为白;肾属水,其气为黑;脾属土,其气为黄。修行至一定境界,调动五脏之气,使其分别沿相应经脉上行,汇聚于泥丸宫,谓之五气朝元。
此时,先观想心中赤气,如火焰升腾,沿心经上行至咽喉,再转入任脉,上达泥丸宫。继而观想肝中青气,如春树抽芽,沿肝经上行至巅顶,汇入泥丸。接着观想肺中白气,如白云飘荡,沿肺经上行至鼻,再入泥丸。然后观想肾中黑气,如深渊之水,沿肾经上行至顶,融入泥丸。最后观想脾中黄气,如大地厚土,沿脾经上行至舌,注入泥丸。
五气汇聚于泥丸宫,相互交融,化为先天真气,滋养元神。此时,泥丸宫中,五彩光芒闪耀,元神受此滋养,愈发强大。修行者超凡脱俗,渐入圣境,感知敏锐,智慧大开,可洞察天地玄机。
修行之路,漫漫且修远,需秉持恒心毅力,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其间,或遇心魔侵扰,或逢境界瓶颈,皆为修行之考验。心魔者,内源于自身贪嗔痴念,外现于诸般诱惑。或见金银财宝,心生贪念;或遇美色诱惑,意乱情迷;或逢他人诋毁,嗔怒顿生。此时,需坚守本心,以正念为盾,抵御心魔。
境界瓶颈者,修行至一定阶段,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此时,不可急躁,应冷静反思,是否修行方法有误,或心性尚未达到相应境界。需调整修行方法,深化心性修养,突破瓶颈。以坚韧不拔之志,冲破重重阻碍,方能领悟《紫霄御气经》之真谛,与道合真,逍遥于天地之间。
紫霄御气经二十四篇经文
第一篇:混元启真
混沌未开,鸿蒙一片,太虚之中,有气无形。此气乃天地之根,万物之源,为混元一气。其弥漫于宇宙之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修行者于静室之中,闭目凝神,摒弃杂念,如置身于鸿蒙之初,以心感气,寻气之迹。
身如太虚,心纳万象,于恍惚杳冥之中,觅混元一气之真意。此时,心与气合,神与道通,如种子入土,静待萌发。初感之时,气若游丝,缥缈难寻。修行者需耐心专注,以细微之感知,捕捉气之踪迹。如暗夜寻光,虽微弱难辨,却不放弃。
随着感知深入,气渐清晰,如薄雾弥漫周身。此时,不可操之过急,需以平和之心,与之相融。气如灵动之精灵,感知修行者之心意,渐与心合。心之所向,气之所往,初步建立与气之联系,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
(经脉运行图注解:此时虽未正式引气入体,但心之所感,气已微动。周身经脉如沉睡之脉络,略有气机流转之征兆。重点在于培养对气的感知,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经脉微微颤动,似有微弱电流通过,此为气机萌动之象。但此时气尚未在经脉中形成实质运行,仅为初步感应,如同春寒料峭中,大地初醒之生机。)
第二篇:清心净意
心为气之帅,意动气则行。尘世纷扰,心易染垢,犹如明镜蒙尘,难现清明。故需清心净意,以还心灵之澄澈。修行者端坐静室,焚香一柱,袅袅青烟,如思绪之引,引领修行者进入内观之境。
闭目内视,观心中杂念如浮云飘荡。杂念或为功名利禄之想,或为爱恨情仇之念,一一浮现。此时,不随念走,不被念牵,以空灵之心,接纳天地清气。心清则气纯,意净则神凝。
当杂念涌起,以旁观者之姿态审视,不评判,不抗拒,任由其自生自灭。如观流水落花,自然流逝。每摒弃一杂念,心便澄澈一分。清气自口鼻而入,浊气自毛孔而出,身心渐次清明。
随着杂念减少,清气在体内缓缓流动,主要作用于任督二脉,使其微微发热,似有涓涓细流涌动,初步激活经脉气机。任督二脉如沉睡之巨龙,被清气唤醒,微微颤动,开始焕发生机。此时,身心轻盈,如脱却重负,为进一步纳气修行创造良好条件。
(经脉运行图注解:清气沿任督二脉渗透,如春雨润物,悄然无声。任脉自会阴上行,督脉自尾闾而起,二脉交汇处,气机微微盘旋。气之所至,经脉温热,气血流通加速。但此时气之力量尚弱,仅能初步激发经脉活力,如同星星之火,有待燎原。)
第三篇:纳气归元
天地之间,灵气充盈,如浩瀚海洋,取之不尽。修行者以鼻为窍,吸纳清气,缓缓下行,归入丹田。吸气之时,如闻幽兰之香,清气沁人心脾,沿咽喉而下,直达腹部。
意守丹田,觉清气如甘露,滋润丹田。丹田之处,温暖如春,如冬日暖阳照耀。呼气时,浊气从口呼出,如吐出心头阴霾,身心愈发轻盈。如此反复吸纳,丹田之气渐聚,如池蓄水,日益充盈。
初时,丹田之气如涓涓细流,随着吸纳次数增多,细流汇聚成溪,再成江河。丹田内,气机涌动,如沸水翻滚,能量不断积聚。此时,修行者能明显感觉到丹田的充实与温暖,这是气聚之象,为后续周天运转提供充足能量。
(经脉运行图注解:清气沿任脉下行至丹田,丹田处如漩涡中心,吸引清气汇聚。任脉上,气的运行顺畅,如溪流顺山势而下。丹田区域形成气之凝聚点,气越聚越多,压力逐渐增大,向外散发温热之感。此时,气尚未开始周天循环,但丹田气足是周天运转的关键前提,如同水库蓄水,水满方可开闸引流。)
第四篇:意动周天
丹田气足,以意念为引,开启周天运转。气自尾闾逆督脉而上,尾闾处微微颤动,气如蚯蚓蠕动,缓缓上行。此时,需全神贯注,以意念引导气之运行,稍有分心,气便易停滞不前。
过夹脊,此处如关卡重重,真气运行艰难。夹脊两侧肌肉微微紧张,似在阻碍气之通行。修行者需凝神聚力,以意推动。意如强弩,气如利箭,集中精神,奋力冲击。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极大努力。
气至玉枕,玉枕如巨石阻挡,真气冲击,如浪拍礁石,发出沉闷之声。此处为周天运转之难关,需以强大意念冲击,冲破玉枕关,直入泥丸宫。泥丸宫中,清气汇聚,如日月照临,智慧顿开。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对修行之理,又多一分领悟。
而后,气自泥丸顺任脉而下,回归丹田。气行任脉,如顺水行舟,顺畅而下。任脉温润,气在其中流动,滋养沿途脏腑。如此一逆一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周天运转。每次周天运转,都使气在经脉中运行得更加顺畅,对身体的滋养作用更强。
(经脉运行图注解:详细描绘督脉、任脉路径上,气的运行状态。督脉上,气克服重重阻碍,运行艰难但坚定。从尾闾开始,气缓缓蠕动,到夹脊时,受肌肉和骨骼阻碍,需奋力突破。至玉枕,更是面临强大阻力,冲破玉枕后,气如破竹之势冲入泥丸。任脉上,气如顺水行舟,从泥丸轻松下行至丹田。整个周天运行,使任督二脉贯通,形成循环回路,气在其中循环不息,如河流奔腾,为身体各部位输送能量。)
第五篇:气润三田
三田者,上田泥丸宫,中田膻中穴,下田丹田。周天运转之后,气分三路,分别滋养三田。上润泥丸,使神明清灵。泥丸宫中,清气弥漫,如云雾缭绕,滋养元神。元神得养,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对天地之道,感悟更深。
中润膻中,调和心肺之气。膻中之处,气之交汇,清气至此,与心肺之气融合,使心肺功能增强。呼吸顺畅,气息悠长,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下润丹田,巩固气之根基。丹田为气之海,气回归丹田,使其更加充盈稳固。丹田气足,则全身气旺,为修行提供源源不断之动力。
三田得气滋养,如春花沐雨,生机盎然。上田明亮,智慧开启;中田舒畅,气血调和;下田充实,根基稳固。三田之间,气之流通顺畅,形成良性循环,强化人体整体气机,提升修行者身体素质与精神境界。
(经脉运行图注解:气从泥丸宫分出一支下行至膻中,一支回归丹田。在膻中,气与心肺之气交融,如同清水注入江河,使心肺之气更加纯净、顺畅。膻中部位微微发热,气血运行加速。在丹田,气进一步充实其能量,丹田如熔炉,气在其中不断精炼,愈发醇厚。各田之间形成气的流通与滋养关系,通过经脉相连,气在其中循环往复,滋养着人体的上、中、下三部,使整体气机协调统一。)
第六篇:五行初调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修行者感知五脏之气,使其各安其位,各归其序。以意引导,使肝气条达,如春风拂柳,柔和舒畅。肝主疏泄,肝气顺畅,则气血调和,心情愉悦。
心气平和,如暖阳照耀,温暖而不炽热。心主神明,心气平和,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脾气健运,如大地承载万物,厚重坚实。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能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全身,滋养脏腑。
肺气宣畅,如秋高气爽,呼吸顺畅。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宣畅,则清气能顺利吸入,浊气能及时排出。肾气充足,如深渊藏水,坚固深沉。肾主藏精,肾气充足,则精力充沛,身体强健。
五行之气相互滋生,如环无端。肝经之气上行滋养心脏,心经之气下行生脾,脾经之气传输至肺,肺经之气下达于肾,肾经之气上济于肝。通过调节五行之气,使五脏功能协调,人体内部环境平衡稳定,为进一步修行打下坚实基础。
(经脉运行图注解:每条经脉与相应脏腑相连,通过意念调节,使脏腑之气沿经脉运行顺畅。肝经之气从肝脏出发,沿经络上行至心脏,为心脏提供滋养,如同溪流汇入湖泊。心经之气下行至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经之气传输至肺,使肺的呼吸功能更强。肺经之气下达于肾,滋养肾水。肾经之气上济于肝,使肝木得以滋养。整个五行相生的循环过程,在经脉中有序进行,各经脉之间气的流动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和能量循环。)
第七篇:阴阳交感
天地有阴阳,人身亦具阴阳。阳为刚健,阴为柔顺。修行者使体内阴阳二气交感融合。阳气如日,光芒万丈,充满活力;阴气如月,柔和静谧,滋养万物。
以意念引导,使阴阳二气在丹田中相互激荡,如天地交泰,万物化生。阳气从督脉下行,阴气从任脉上行,二者在丹田相遇。相遇之时,如电光火石,产生强烈反应。阴阳二气相互缠绕,相互交融,生出中和之气。
此中和之气,润泽全身,滋养身心。身体得到中和之气滋养,变得更加协调平衡。精神层面,阴阳交感使心境平和,思维开阔,对道的领悟更深。阴阳交感是修行中的重要阶段,使修行者体内能量发生质变,为后续修行打开新的局面。
(经脉运行图注解:阳气沿督脉下行,如烈日高悬,光芒洒下。阴气沿任脉上行,如明月升空,清辉流淌。在丹田处,阴阳二气交汇,形成一个强烈的能量漩涡。漩涡中,阴阳二气相互碰撞、融合,产生新的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向全身经脉扩散,所到之处,经脉得到调和,阴阳平衡得以加强。身体各部位感受到一股温润的力量,如同沐浴在春日暖阳与轻柔月光之中,身心舒畅,能量充沛。)
第八篇:洗髓伐毛
气足神旺之后,以气洗髓,以气伐毛。气入骨髓,如清泉冲刷,涤荡骨髓中的杂质,使其纯净如晶。骨髓为人体精髓所在,若骨髓纯净,则气血充盈,身体强健。
气透毛孔,排出毛发间的污垢,使毛发润泽光亮。全身焕然一新,体质得到极大提升。气洗髓时,能感觉到一股清凉之气,深入骨骼,骨髓中的杂质如灰尘被洗净。气伐毛时,毛孔微微张开,污垢随着气息排出体外,毛发变得柔顺光滑。
经过洗髓伐毛,身体的杂质被清除,气在体内的运行更加顺畅。身体对气的吸纳和转化能力增强,为修行更高层次的功法创造条件。此时,修行者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轻盈和敏捷,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
(经脉运行图注解:气从丹田出发,沿经络渗透至骨骼,深入骨髓。在骨髓中,气分解杂质并通过经络排出体外。经脉如运输通道,将骨髓中的杂质运往各个排泄出口,最终排出体外。同时,气也从经脉发散至皮肤毛孔。在皮肤表面,污垢随气排出,使身体从内到外得到净化。
此时,全身的经脉像是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变得更加通畅无阻。每一条经络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同崭新的河道,能更高效地输送气与养分。骨骼经过气的洗礼,愈发坚韧,仿佛由凡铁煅造成了精钢,闪烁着一种内敛的光泽。毛发则如新生的翠柳,根根柔顺亮泽,透着一股灵动的生气。
身体在洗髓伐毛的过程中,不仅是外在的改变,内在的脏腑也因之受益。脏腑与经络相互关联,经络的通畅使得脏腑得到更充足的气与养分滋养,功能愈发强盛。心脏跳动沉稳有力,如同擂响的战鼓,为全身输送着充满活力的气血;肺脏呼吸吐纳间,清气吸入量增多,浊气排出更为彻底,仿佛与天地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肝脏疏泄功能增强,气血调和,情志也随之更加舒畅;脾脏运化得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更加高效,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微物质;肾脏藏精纳气,肾精充足,精力愈发充沛,仿佛拥有了无尽的能量源泉。
随着身体的净化与强化,修行者对于气的感知和掌控能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气在体内的细微变化,甚至可以精确地引导气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进行针对性的滋养与修复。这种对气的精细操控,为后续更为高深的修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篇:周天强化
经过数次周天运转,修行者对周天运行的掌控更加娴熟。此时,需强化周天之力。在每次周天运转时,加大意念引导的力度,使气在经脉中运行得更加快速、顺畅。气如洪流,奔腾不息,进一步拓宽经脉,增强气的运行强度。
当修行者集中意念,催动气开始周天运转时,能感觉到气不再是先前那般如潺潺溪流般温和,而是如汹涌的江河,带着磅礴的气势。气从丹田出发,逆督脉而上,所过之处,如利刃破竹,原本经脉中一些细微的阻碍瞬间被冲破。尾闾、夹脊、玉枕等关卡,在强大的气流冲击下,也不再如先前那般难以逾越,气以势不可挡之态迅速通过,直抵泥丸宫。
在泥丸宫中稍作停留后,气又顺着任脉迅猛而下,如同瀑布飞泻,势不可当。任脉上的各个穴位仿佛被激活,纷纷与下行的气产生共鸣,使得气的运行更加顺畅。每一次周天循环,气对经脉的冲刷力度都在增强,经脉在气的强大冲击下,逐渐扩张,如同河道被拓宽,容纳气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随着周天强化的持续进行,气在经脉中的流速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更快地得到气的滋养,还增强了身体与外界天地灵气的交换速度。修行者会发现,周围的天地灵气仿佛受到了某种强大力量的吸引,源源不断地向自身汇聚,进一步充实体内的气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强化后的周天运转,对身体的滋养和改造作用愈发显着,修行者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修行境界都在稳步提升。
(经脉运行图注解:经脉在气的强大冲击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扩张过程。可以看到经脉壁上的细微纹理逐渐舒展,原本狭窄的通道变得宽敞。气在经脉中流动时,带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如同汹涌的江水冲击着河道两岸。经脉中的气血也随着气的快速运行而加速循环,为身体各组织器官带来更充足的养分和能量。同时,经脉与外界天地灵气的交换也变得更加频繁,在经脉的周围,仿佛形成了一层淡淡的光晕,那是天地灵气汇聚的表现。)
第十篇:五脏蕴华
五行之气调和,阴阳交感有序,五脏开始蕴育精华。肝蕴魂之华,肝主藏魂,当肝气条达,阴阳平衡之时,肝中便蕴育出一种如青色光芒般的精华,此精华蕴含着生机与灵动,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了活力与希望。这种精华滋养着魂灵,使修行者的精神更加敏锐,对世间万物的感知力大幅提升。
心蕴神之华,心主神明,心气平和且充盈时,心窍中会绽放出赤色的光芒,这便是神之华。它如同一轮炽热的太阳,散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增强修行者的意志力和专注力。在面对修行中的种种困难与诱惑时,凭借这股神之华所赋予的力量,修行者能够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
脾蕴意之华,脾主运化,又主意念。当脾气健运,消化吸收功能良好,为全身提供充足的精微物质时,脾中会蕴育出黄色的精华,如同大地的厚重之色。意之华能使修行者的意念更加坚定,思考更加沉稳,在修行的道路上不会轻易动摇,如同大地承载万物,坚定不移。
肺蕴魄之华,肺主气司呼吸,当肺气宣畅,呼吸深长均匀时,肺中会凝聚出白色的精华,恰似天空中洁白的云朵。魄之华滋养着人的体魄,使身体更加坚韧,抵御外界病邪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它也赋予修行者一种勇往直前的气魄,在修行的征程中无所畏惧。
肾蕴志之华,肾主藏精,肾精充足时,肾中会生出黑色的精华,宛如深邃的夜空。志之华蕴含着无尽的潜力与志向,能激发修行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坚定其修行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能凭借这股志之华所赋予的力量,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
五脏精华内敛,滋养元神,使修行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升。元神在五脏精华的滋养下,如同沐浴在五彩光芒之中,愈发强大和纯净。修行者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天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道的感悟也愈发深刻,仿佛触摸到了那隐藏在世间万物背后的神秘规律。
(经脉运行图注解:五脏所蕴育的精华,沿着各自对应的经脉向泥丸宫汇聚。在经脉中,这些精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青色的肝气精华、赤色的心气精华、黄色的脾气精华、白色的肺气精华和黑色的肾气精华,它们如同五条璀璨的河流,奔腾不息地流向泥丸宫。在流动的过程中,这些精华与经脉中的气血相互交融,不仅增强了气血的活力,还为自身的运行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当它们汇聚到泥丸宫时,五种颜色的精华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五彩斑斓的光团,围绕着元神旋转,不断地滋养和强化着元神。)
第十一篇:经络拓展
随着修行深入,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愈发顺畅,但仍需进一步拓展经络。修行者以气为剑,冲破经脉中的细微阻碍,使经络系统更加宽广、通畅。气行之处,经络如被开垦的土地,生机焕发。
此时,修行者集中意念,将丹田之气凝聚成一股锐利的气流,如同宝剑一般。这股气剑在修行者的操控下,沿着经脉缓缓前行。当遇到经脉中的细微阻碍时,气剑便发力冲击。这些阻碍可能是长期积累的浊气凝结而成,也可能是经络自身的一些先天狭窄之处。
气剑冲击时,如同雷霆万钧之力,发出阵阵轰鸣。每一次冲击,都能感觉到经脉微微颤抖,随后阻碍便被逐渐冲破。被冲破的阻碍化为齑粉,随着气的运行排出体外。气剑继续前行,不断地开拓着经脉的空间,使原本狭窄的经脉变得宽敞,原本堵塞的经络分支也被打通。
随着经络的拓展,气的运行范围逐渐扩大。原本一些难以到达的角落,现在也能感受到气的滋养。全身的经络系统仿佛从一张稀疏的网,逐渐变得密集而宽广,如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气在其中可以自由穿梭。经络的拓展不仅增强了气的运行效率,还使身体各部位与丹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更快速地获取丹田之气的滋养和调节。
(经脉运行图注解:可以看到经脉在气剑的冲击下,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经脉壁上的阻碍物逐渐破碎,经络的管径不断增大。新开辟的经络分支如同新生的树枝,从主经脉上延伸出来。气在这些拓展后的经络中流动时,呈现出一种欢快而顺畅的态势,如同清澈的溪流在宽阔的河道中奔腾。同时,经络周围的组织细胞也因气的滋润而变得更加活跃,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整个身体都迎来了一场新的生命蜕变。)
第十二篇:灵息内蕴
呼吸之法进一步升华,形成灵息。灵息绵绵,似有若无,不依赖口鼻呼吸,而是以全身毛孔与天地相感应。天地灵气源源不断地融入体内,体内浊气自然排出。灵息内蕴,使修行者与天地融为一体。
修行者进入一种深度的静定状态,意识逐渐淡化对外在口鼻呼吸的感知。此时,全身的毛孔仿佛被唤醒,一个个张开,如同微小的呼吸孔。天地之间的灵气,如轻柔的雾气,顺着毛孔缓缓渗入体内。这些灵气带着天地间的生机与活力,融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同时,体内的浊气则通过毛孔自然排出,如同黑暗在光明的照耀下无所遁形。浊气排出时,能感觉到身体表面微微发热,仿佛是浊气在离开身体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随着灵息的持续运行,天地灵气与体内气息不断交融,形成一种和谐的循环。
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仿佛成为了天地的一部分,与天地的节律同步。感受到天地间的风云变幻、四季更迭,都与自身息息相关。灵息内蕴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修行者吸纳天地灵气的能力,还使身体得到了全方位的滋养和净化,进一步提升了修行者的生命层次。
(经脉运行图注解:全身毛孔成为呼吸的通道,灵气从毛孔渗入后,迅速与经脉中的气相互融合。可以看到经脉中的气变得更加纯净、灵动,充满生机。灵气在经脉中的流动,如同给原本的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一种闪耀的光芒。浊气从毛孔排出时,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淡淡的灰色雾气,随着浊气的排出,这层雾气逐渐消散。整个身体在灵息的作用下,仿佛被一层柔和的光芒所笼罩,与天地之间建立起一种无形的联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与融合。)
第十三篇:三花聚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