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之余,他战刀向前一挥,高声下令:“继续进攻!今日之内,务必全歼林师!”
林译的部队并未溃散,而是有序撤至张芷宁团驻守的备用阵地。久战疲惫的赵峥仓部急需休整,实施轮换防御才是当前最优的选择。
这座备用阵地并非林译仓促构筑的半成品,而是当年约翰牛为抵御鬼子进攻精心修建的工事,坚固完善、结构完备。可惜的是,约翰牛一枪未发便撤离此地,如今反倒被林译部队接手驻防。
不得不说,经历一战洗礼的约翰牛深谙堑壕战之道。这座阵地设计得极为周密,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然而他们遭遇的是鬼子,且无心驻防。鬼子却从不拘泥于正面强攻。他们擅长的是一有机会便迂回包抄,迫使约翰牛误以为后路被断,竟仓皇撤退。由于撤得过于慌忙,鬼子当时又与国军苦战。这座苦心经营的阵地,最终毫不费力地落入了林译手中。
阵地坐落于龙泽西侧的山坡之上。远望之下,似一块铁砧,但不知为何这片低矮平坦的山坡被约翰牛命名为“柯基坡”。
它居高临下,扼守一条通往曼德勒地区的狭窄土道,因而被选作关键防御节点,用于阻挡鬼子的突破。
在认识到该地的战略价值后,约翰牛政府大幅强化了周边道路与阵地本身的防御体系,投入一定资源进行建设:
四门qf 4.5英寸榴弹炮被安置于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内,地下掩体、交通壕以及一段连绵的堑壕也相继建成。林译接手后,又进一步加强,建了数座机枪堡垒,增强了对堑壕地带的防守火力。
因此,当鬼子再次发起进攻时,他们遭到了更为顽强的打击,推进步伐明显放缓。而此刻,38师的增援部队也已悄然完成合围准备。是时候予敌以重创,让他们在疼痛中愈加疯狂。
敌军在六辆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掩护下,向机枪碉堡发起猛烈进攻。突然,道旁灌木丛剧烈晃动,一辆造型奇特的战车猛地冲出,只听得“轰”一声炮响,它竟轻易撕开了九七式坦克的侧装甲。
紧接着,不知从何处又疾驰出数辆同类战车,一个照面之间,便将鬼子队列中的坦克全部摧毁。震天的冲锋号随即响彻战场,林译部队应声跃出阵地,将失去装甲掩护的鬼子步兵死死咬住。
与此同时,38师闻讯而动,果断发起全线总攻。小鬼子的联队顷刻间被分割、包围。孙师长的目标十分明确:要打,就打一场彻底的歼灭战,绝非击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