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他们还要对米洛什残存的骨骼和软组织进行修剪和塑形,为后续的骨整合和神经端口预留出最佳的连接位置。光是听个开头就已经能让人感到几分不适了,那仿佛是对活体进行精密的“雕刻”,可这,还仅仅只是小小的一步,是这场漫长而艰巨手术的开端。
下一步,在人工智能医师终端的精准分配与实时引导下,那些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们,将以微米级的精度,小心翼翼地控制和剥离米洛什脚踝、小腿和手腕、手指处残留的神经束。这些神经束,宛如错综复杂的生命电缆,承载着大脑的指令。他们需要将这些剥离出来的健康神经束,精细地移植到残肢上特定的、健康的肌肉群中。
这项“神经重排”技术,旨在让这些肌肉群在收缩时,能够产生可被未来义体传感器精准读取的微弱电信号,从而实现大脑对义体的直观控制。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为义体手臂的生物层进行微血管重建,通过介入纳米机器人和生物诱导剂,在合成皮肤和内部生物组织之间建立起微循环系统,以确保合成皮肤和内部生物组织的长期健康与活性,避免排异,并为接下来的触觉反馈打下基础。
完成了残肢部分的精细工作后,接下来便是骨科专家们的“表演时间”。他们将定制的、由超强度钛合金制成并具备生物活性涂层的植入体,以毫米不差的精确度,通过微创手术,钻入米洛什右大腿和左臂的髓腔内。这些植入体如同锚点,将牢固地与米洛什的骨骼生长融合。这个植入体将穿透皮肤,暴露出一个微小的、生物兼容的端口,用于未来直接连接义体,提供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力量传导。
以上部分的手术内容完成时,手术室内的时间显示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个小时。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紧张,但所有医护人员的动作依旧精准而高效。然而,截止目前的工作量,他们目前的手术进度,可能都还没有过半,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神经外科医师们需要进行更为精密的“神经接口植入”——他们将微型、高密度电极阵列,直接植入到肢体周围残留的神经束中。这不仅能够直接地读取和刺激神经信号,实现大脑对义体的意念控制,更关键的是,它还要确保义体能将压力、温度、触觉等感官信息,通过精密的电刺激,实时反馈回米洛什的大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通信路径的建立,让米洛什的新肢体能够做到“感受”世界。
一旦涉及到神经方面的操刀,手术的难度与风险就会呈几何倍数上升。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损伤,甚至无法挽回的悲剧,这要求主刀医师具备超乎常人的专注和精度。不过好在,有那台大师级的人工智能医师终端提供实时帮助。它的超高精度传感器和机械臂,可以在微米级别上进行操作,轻松无压力地完成这些超精细的神经连接,且分毫没有影响到周围脆弱的神经束,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
到这一步时,整场漫长而艰巨的手术,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所有的前期准备和内部连接都已完成。医护人员们在林森博士的示意下,小心翼翼地将那副生物仿生义体从透明的密封容器中抽出。
那两段完美的肢体,在无影灯下闪烁着未来科技的光泽。他们开始通过预先安置好的骨整合端口,将义体直接与米洛什的骨骼进行物理连接。整个过程好似在给一台精密的机器做维修工作一般,医生们接着需要将那些微型神经接口芯片和神经手术重排后的肌肉传感器导线,精确无误地连接到义体内部的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将米洛什的意志与钢铁的躯壳融为一体。
然后是动力与能源系统的集成。义体内部的微型驱动装置驱动着人造肌肉纤维的伸缩,这些由先进材料制成的人造肌肉纤维,能够提供远超常人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让米洛什拥有更强的身体能力。在完成了所有义体内部的调试与组装后,林森博士亲自上前,将连接线接入义体,他将会为义体进行初步的通电测试和神经信号激活,观察义体的基本反应和神经连接的稳定性。
手术室内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决定性的一刻。不出所料的是,在林森博士那精准而自信的操作下,检验过程丝毫没有偏差。义体随着微弱电流的注入,发出了轻微的嗡鸣声,指尖、脚趾也随之微微颤动,显示出完美的响应。手术到这一步,基本可以算是取得了重大成功,米洛什的新生,已然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