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在心理学界有巨大争议,大到什么地步呢?】
【美国最大的mbti出版商的高管中,有三位是着名心理学家,他们写了数百篇着作,没有一篇使用mbti作为研究方法。】
【高管还直言,使用mbti会被学界同僚骂死。】
【部分心理学家质疑它,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mbti的民科味儿有点浓,这个好理解,布里格斯母女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此前对心理学没有深入研究。】
【她们突然掏出mbti,肯定不受心理学行业待见,觉得她们两个非专业人士弄出来的东西肯定不行。】
大秦时空位面。
秦始皇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
“专职业者虽然在工作上更稳定,更有话语权。”
“但也往往在某些方面缺少创新性,很容易陷入谨慎思考的窠臼之中。”
说白了。
这是因人废言,他觉得并不可取。
人的出身与他本身的能力,有时候并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
他是基于朝廷用人这个角度得出的经验。
与科学研究领域并不完全一致。
要是非科班出身与专业者之间的差距过大。
那么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果你觉得这是偏见的话,那咱们接着往下说。】
【第二,mbti的理论基础本身存在争议。】
【荣格自己都说过,他在书中提到的人格分类是源自于经验的粗略判断,并非来自实验或者大规模调查。】
【荣格也承认,人格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纯粹的外向和内向。】
【第三,心理学界对mbti的准确度做过不少重复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197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期版本的mbti非常不可靠,多达50%的受试者在短短5周后再次测试,就能测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人格。】
“几个月后就改变了?”
“看来是不太可信啊。”
众人看到这个重复测试结果。
心中已经有了大致清楚的判断。
如果mbti准确可靠的话。
一个同样的测试。
同样的人就应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才对。
这明显已经打破了测试的结果。
【第四,mbti的试题并不严谨,其中包含大量的2选1,而生活中的行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看实际情况办事的。】
【但你在mbti里,只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或者被迫选一个较为接近的心态,难以准确体现真实想法。】
【比如说“被批评谁的感受”这道题,mbti只提供两个选项:先考虑自己是否真的犯错以及很不高兴,容易被激怒。】
【那为什么不能是感到羞愧?为什么不能是害怕惩罚呢?】
大明时空位面。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一段话倒是颇有道理。
人的心思是复杂万变的,很多事很多问题。
都没有标准答案。
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况下。
哪怕同一个人也有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这就是人心难测啊!
【从统计学上看,这样测试就会造成虚假的“双峰分布”。】
【大家也许不太明白这意思,你可以简单理解为16种mbti人格之间的差别,被人为的夸大了。】
【而某一人格分裂下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则被人为淡化了。】
什么是统计学的“双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