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冲破时代穹顶的军事才情?(1 / 2)

【足以想象,在这座当时世界第一的都市里,赵匡胤的眼神一定突破了常人的极限。】

【他向北望去,目光穿过了高耸的宫殿,掠过了华北平原,直到看见曾是汉唐故地的燕山。】

【他转头向南,看到了自己曾经鏖战的江淮,看到了仍在割据的敌人,和受苦的人民。】

【最终,他将目光停留在一望无际的南海之上。】

【他目之所及之处,都是历史中那些傲人的大帝们,曾巡游的土地。】

【而在那些土地上的,都是他要保其安乐的子民。】

【两宋绵延300多年繁华的开端,就是建立在赵匡胤这样的中华史观的基础上。】

大清时空位面。

雍正看到这,不免肃然起敬。

哪怕他再是一个工作狂,此时也不禁站起身来。

顾不上深夜风雪,披上衣服来到门外。

眼神肃穆,由衷说道:“太祖赵匡胤,也是一代雄主也!”

“他胸怀天下,目光远大,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千秋基业。”

雍正目光深邃。

仿佛穿透了时空。

与那位千古一帝的灵魂相交。

【不过,在这些事件实现之前,他需要一个风平浪静的政治空间。】

【他需要的是,一群完全由他调配左右的臣子,一个正常的国家。】

【但几十年来,政权和百姓兵荒马乱。】

【堂堂华夏,居然频频受制于大小兵变,这全是因为王政不纲,权反在下。】

【换句话说,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基层的兵将们稍不顺心,就会闹腾起来,然后一堆人跟凑热闹不嫌事儿大一样跟风作乱。】

【而为了避免事后被追究,他们往往还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

【要是哗变成了就鸡犬升天,不成的话还有领导背锅。】

【赵匡胤就是许多兵变中的一个优秀成功案例。】

【这就叫道德沦丧,长此以往,国家还将继续滑坡,直至堕入深渊。】

【尤其是当赵匡胤登基后,派使者前往各个节度使处宣旨时。】

【他的密探发现,兵变的苗头,已然遍布天下。】

【节度使麾下的基层士官们,还在目无法纪的欺男霸女。】

【节度使们,也丝毫不关心是谁坐在龙椅上。】

【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在朝廷维护的关系网,有没有变动。】

【以及自己会不会被调离运营许久的势力范围。】

【眼看这些节度使们,作为后周旧臣的忠义荡然无存。】

【利益则被他们赤裸地摆在宴席中央,赵匡胤一身冷汗。】

【他不想看到赵匡胤第二、第三等等,这个帝国的军事制度,必须改革。】

【可惜眼前,还是缺乏一个横扫百年积弊,重建国家生态系统的契机。】

唐朝位面。

李世民看到这里,也同样是一身冷汗。

“皇帝身处于这种天下大势之中,何来的安全感?”

民众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而毫不关心这个帝国谁是掌权者。

可以说,皇权在这个国家。

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挂件,吉祥物而已。

看得顺眼了,就让他多在皇宫挂几天。

看不顺眼了,就马上举起手中刀剑。

令其跌落凡尘,重新挂上另一个听话的吉祥物。

“由此可见忠义二字,乃是立国之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