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贸易的涟漪(1 / 2)

来自海防的特勤人员,随商队慢慢地深入广西。

贸易的路线,都是袁彬与杨杰共同商定的,一路都打好了招呼。

他们沿着驿道前行,一些平民出身的工作人员惊诧地发现,在大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上面的一声招呼还真好用!

一路上,他们在驿站补充水和食物,虽然都是粗茶淡饭,但不用花一分钱。

不但不花钱,杨杰的人一路开道,驿站的驿丞,急递铺的铺兵们还笑脸盈盈。

一趟下来,商队的每个人都满满新鲜感。

这和在海防除了学习就是训练的单调生活不同,小到一花一草,大到一村一镇,都很有意思。

比如,他们在驿站休整,吃着当地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往往也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肉干、咸鱼、白酒,和此地的主人攀谈。

驿卒、铺兵们都是普通人,难得吃点鱼肉,更何况他们从来没接触过高度酒。

往往一顿饭下来,宾主相欢。

在一些交通要道,或者道路汇集处,往往还有许多村镇。

路过一些相对繁华的地段,他们也会出售随身携带的货物。

有雪白雪白的食盐,有和那些私盐一样白的糖霜。

有一颗颗晶莹剔透、如同冰块的冰糖,有从不足一尺到三尺有余的各类咸鱼,有一捆捆像干硬毛巾那样的海带。

也有各种花色、式样的棉布,甚至是统一样式的上衣、裤子。

当然,还有烈酒。

42度、53度、68度乃至75度的白酒,用500毫升瓷瓶装载。每六瓶为一箱。

当然,也可以论瓶卖。

之所以用瓷瓶,是因为此时玻璃还有很高的溢价。

对普通的地主、士绅,乃至七品以下官员,瓷瓶足够了。

不过,平民显然是消费不起如此高档的产品的。

除了这些瓶装酒,还有牛车拖曳的一个个大木桶,每一桶里面,都有数百斤白酒。

对那些赶集的普通百姓而言,花上一两钱散碎银子,灌满一大葫芦高度白酒,显然是一笔划算买卖。

商队每天都在前进,他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售卖太多货物——太浪费时间。

更多的是交给本地的经销商。

这些经销商往往是本地的地主、乡贤,或者说地头蛇……

镇南关,每一天,都有大量车队北上,海防所产的货物有了一大片新消费市场。

这些商队,与南下的流民擦肩而过,交织出一幅别样的画卷。

在一些县城、府城,商队中部分特勤人员留了下来。

他们首先拜会当地官员,当然,是带了礼物。

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在华南官场倍受追捧,可那些老爷们不知道,其实这些工业品价值并不高。

单说玻璃珠、玻璃镜,要多少有多少,只是为了维持高利润,不能大批量销售。

而这些东西,都是令人惊叹的好宝贝。

在和当地官员商业互吹后,他们便开始了对稳婆的培训。

不只是中老年稳婆,还有一些年轻女子,在前期宣传下,有意愿从事接生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