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我查到点东西。”他神情凝重,“一家境外文化投资基金,悄悄收购了我们三家地方文创企业的股权。”
我一愣:“什么意思?”
“他们在布局。”黄金融专家压低声音,“他们不是单纯的投资者,而是想通过控制供应链,掌握主动权。”
我心头一紧,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封匿名信里的话:
“你以为赢了?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我盯着黄金融专家递来的资料,眉头越皱越紧。
“这家基金公司叫‘蓝海文化资本’,总部在新加坡,在国内几乎没有公开动作,但最近三个月里,已经悄悄收购了我们三家地方文创企业的股权。”他顿了顿,语气凝重,“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都是我们非遗供应链上的核心节点。”
我的心猛地一沉。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对方正在悄无声息地布局,试图从根基上切断我们的资源链,逼我们在谈判桌上低头。
“他们想控制市场?”我问。
“不是想,是已经在做了。”黄金融专家点头,“如果我们再不动手,下一步就可能是断供、涨价,甚至……让整个非遗复兴计划陷入停滞。”
我沉默了几秒,脑海里飞快运转着各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我们有没有反击的机会?”我抬头看他。
“有。”他”
我心头一动:“说下去。”
“我们名下的‘火种基金会’虽然没有庞大资金,但如果联合几家民间资本,以保护非遗为由发起定向收购,是可以操作的。”他翻开一份文件,“这三家企业中,两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只要我们能在接下来几天内完成谈判,还有机会。”
我没有犹豫太久,立刻拨通吴顾问和谢明远的电话。
整整三天,办公室灯火未熄。
我们联系了五家本地文化投资机构,逐一登门拜访。
起初不少人对我们的计划持怀疑态度,但在李文化学者出具的非遗教育研究报告、张非遗传承人带来的古法造纸新发现,以及王文化活动策划人提供的文创产品商业模型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保卫战,更是一次极具潜力的投资机遇。
第四天清晨,我们终于完成了对其中两家企业的控股权收购。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我们赢了!”谢明远激动地拍案而起。
我却只是长舒一口气,望着窗外初升的阳光,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而就在这时,张老出院的消息传来。
我赶到作坊时,他正坐在那张熟悉的木桌前,手里握着一张泛黄的纸片,眼神里透着一种久违的光亮。
“致远,”他将纸片递给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
我接过一看,上面写着一组复杂的配方比例,还附带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工艺说明。
“这是祖传的秘制配方,能让纸张保存年限提升到百年以上。”张老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原本以为它已经遗失了……”
我心中一震,立刻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
“我们得立刻启动‘古法造纸复兴计划’。”我坚定地说。
当天下午,我就找到了王文化活动策划人。
她听完后,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可以推出限量版文创产品,比如联名笔记本、书法套装,结合非遗故事做品牌宣传。这样既能推广技艺,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我点头:“就这么办。”
正当众人沉浸在胜利与希望交织的喜悦中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跳出屏幕:
“你救得了技艺,救得了人心吗?”
我愣住了,还未反应过来,手机又接连弹出几条消息——
社交平台上,一段视频开始疯传。
画面中,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年轻人高喊口号,情绪激动,冲击某大型商场大门,场面混乱不堪……
我心跳猛然加快,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我的心脏。
“这……怎么回事?”
而此刻,我还不知道,这一切背后,藏着更深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