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窗帘,带来一丝夜的清凉。
这时,助理递来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落款处是一个熟悉的签名——袁导师。
我拆开信封,纸上字迹苍劲有力:
“致远:
你做得比我当年更好。
文化不应只是利润的工具,也不该是权力的附庸。
你已经证明了,它可以属于每一个人。
接下来的路,是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
我久久凝视着那句话,心中百感交集。
未来的路,确实还很长。
但我知道,我会一直走下去。
我将袁导师的信轻轻放入档案馆特设的玻璃展柜中,旁边是张传承人送来的第一张古法造纸作品——纸面上还留着淡淡的草木香。
这一刻,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个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街头巷尾的外卖员,谁也不会想到,今天的我会站在这里,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尽一份力。
“林哥,启动仪式准备好了。”谢明远轻声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点了点头,走出档案馆,步入非遗文化中心的大厅。
三十位来自各地高校的青年学子整齐列队,身着象征传承的深蓝长袍,胸前佩戴着火种徽章。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与敬畏,而站在最前方的张传承人,则将一枚刻有“薪火”二字的印章交到第一位学员手中。
“从今天起,你们不只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我望着他们,声音坚定而温和,“我们不是让老东西活过来,而是让它真正活着。”
掌声响起,热烈却不喧嚣,像是一种默契的承诺。
仪式结束后,我独自走到院子里,夜风微凉,星光点点。
肖潇然走了过来,轻轻靠在我肩上。
“你做到了。”她低声说。
我没有回答,只是握住了她的手。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个开始。
未来还有无数挑战等着我们,但此刻,我想让自己短暂地沉浸在这一份圆满之中。
一年后的全国文化产业峰会上,我作为唯一一位非体制出身的代表,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讲台上。
身后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火种计划在全国各地社区的分布图——红点密布,仿佛星河洒落人间。
“我们不是在保护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我说出这句话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会后,我和肖潇然并肩走出会场,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温暖而不灼热。
城市在我们眼前延展,高楼林立间,却仿佛也能看到那一张张古法纸、一块块扎染布、一首首未曾被遗忘的民谣。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一切终于归于平静时,电话响了。
我接通,赵主编的声音略显沉重:“致远,刚刚有个大v发帖,质疑火种基金会的资金流向……他说有证据。”
我心头一震,表面上却尽量保持镇定:“什么时候的事?”
“十分钟前,现在已经开始发酵。”
我挂断电话,抬头望向天空。
阳光依旧明媚,但我心底却泛起一丝寒意。
风暴,似乎又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