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暗线交锋,垄断浮出水面(1 / 2)

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

三天前,火种计划的文化传承仪式还在社区礼堂如火如荼地举行。

肖潇然签下了非遗课程的合作协议,谢明远也正式接过了“火种”项目的印章,象征着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文化种子,开始真正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可现在,现实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

手机再次震动,是谢明远发来的信息:“林哥,三家合作工坊都收到了法院传票,理由是专利侵权。而且……”

我点开下一条信息,内容更让我心头一沉:“供应链方面,两家原本稳定的供货商突然断供,理由是‘合同到期’。”

这不是巧合。

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迅速闪过几个关键人物的名字——周鸿涛。

天极文创,是他旗下的核心企业之一,而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里频繁出现在各大文化项目中,表面上是支持传统文化复兴,实则暗中收购、控股多家手工艺品牌和文化ip。

我睁开眼,拿起桌上的文件翻看。

这是我们与三家工坊签订的合作协议复印件,每一份都清晰标注了原创设计流程,甚至连图纸、材料来源都有详细记录。

“他们想从经济上掐死我们。”我喃喃道。

门外传来敲门声,是孙市场调研员。

他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脸色有些凝重。

“林哥,情况比想象中严重。”他将报告放在桌上,“这是最近半年内关于非遗文化市场的数据分析。”

我快速翻阅,数据触目惊心:天极系公司已控制超过六成的非遗产品流通渠道,同时掌握了多个重要地方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火种计划,整个民间文化产业链正在被逐步吞噬。

“他们不是要赚钱,是要控制话语权。”我说出这句话时,自己都觉得背脊一阵发凉。

如果一个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传播都被单一资本掌控,那所谓的“传统复兴”,不过是资本包装下的傀儡戏码罢了。

我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周鸿涛”三个字,然后用红色马克笔圈住。

就在这时,吴顾问推门而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看起来像是刚刚抵达。

“听说你们遇到了麻烦?”他笑着放下包,目光扫过桌上的报告和文件,眉头微微皱起。

“你来得正好。”我迎上前,“我们需要一个应对方案。”

他在白板上画出一张复杂的股权结构图,边画边解释:“周鸿涛的资本链条看似复杂,但其实依赖几个关键节点——其中一个是资金来源,另一个是供应链枢纽。”

我盯着那张图看了几秒,点头道:“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这些支点,撬动整个系统。”

吴笑了笑:“第一步,先稳住火种的根基。供应链不能断,否则我们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谢明远在一旁插话:“我已经联系了几家备选供应商,但大部分都被天极系间接控制,能用的不多。”

“那就去找那些还没被盯上的。”我坚定地说,“我们不能等着被打垮,必须主动出击。”

吴点点头:“我可以帮你们分析潜在的合作伙伴,并协助拟定合作协议,确保不会落入他们的法律陷阱。”

“好。”我深吸一口气,“另外,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分销平台,绕过现有的垄断渠道。”

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战,更是一次对文化自主权的扞卫。

我回想起那个夜晚,在礼堂外的阳台上,看着孩子们围坐在剪纸艺人身边,听他讲述古老的故事。

那时候我就明白,火种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它从不熄灭于一个人的心中。

而现在,我要让它燃得更旺。

“走吧,”我对谢明远说,“明天开始,亲自去见那些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