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风起青萍,隐战将临(2 / 2)

“你最近很忙吧?”他问我。

我点点头,请他坐下。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包里取出一封信,递给我。

“这是写给你的,希望你能好好读一读。”

我接过信,封口处是手写的签名。

“谢谢您。”我轻声说。

袁导师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真正的传承,不在形式,而在人心。”

说完,他转身离开,留下我一人站在门口,望着夜色,陷入沉思。

更大的风暴,还在前方等着我。

袁导师留下的那封信,我一直放在床头柜上,没有急着拆开。

夜风穿过半掩的窗户,带着初秋的一丝凉意。

我靠在沙发上,盯着那封信看了许久,手指缓缓抚过纸张边缘,仿佛能从上面触摸到岁月的温度。

终于,我撕开了信封。

信是手写的,字迹苍劲有力,一笔一划间透着沉稳与坚定:

> “致远:

> 你已走得很远,但不要忘记为何出发。

> 火种不是你的名字,也不是某个组织的标签,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对文化、对人心的守护。

真正的传承不在庙堂之上,而在于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去感受、去传递的人。

> 我相信你有能力挑选接班人,但我更希望你能点燃更多火种,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 谨记:守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信仰。”

> ——袁传承

读完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太专注于“选人”,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让整个社区,成为非遗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火种计划不该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觉醒。

第二天清晨,我就召集谢明远和肖潇然,在社区活动中心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

“我们要做一个‘非遗体验营’,”我说,“对象是社区里的青少年,让他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这个主意好!”肖潇然眼睛一亮,“我们可以邀请本地的手艺人来做导师,让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而不是听讲座、看展板。”

谢明远也点头:“我可以联系几个高校社团,争取志愿者支持,还能用我们的平台做线上直播,扩大影响力。”

一切迅速推进。

短短几天,我们便完成了场地布置、课程安排和宣传推广。

报名人数出乎意料地多,甚至有外区家长专程带孩子来参加。

可就在筹备进入高潮时,我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有个新加入的志愿者,姓严,三十岁出头,说是美术老师,主动提出可以教孩子们剪纸和皮影戏。

他的简历看起来没问题,面试表现也不错,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直到某天晚上,我在监控中看到他一个人进了资料室,翻找了一些关于“火种计划”的内部文件。

我心中一凛。

果然,这个人有问题。

我没有立刻揭穿他,而是决定将计就计。

第二天上午,我在体验营现场特意安排了一场“模拟测试”。

在一张工作台上放置了一份伪造的非遗数据库访问凭证,并让人“无意中”提到这可能是“火种计划的核心数据”。

严的眼神瞬间变了。

他假装若无其事地走过去,悄悄把那张纸折成小块塞进兜里。

我站在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几分钟后,谢明远通过耳麦低声报告:“林哥,他正往停车场方向走,身上可能装了微型摄像机。”

“让他走。”我低声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抓人,而是让他回去之后传话。”

严离开后不久,我收到一条加密信息:

> 【目标比想象中更警觉,行动暂缓,请指示。】

他们已经盯上了火种计划,而且不止一次。

但现在,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外卖小哥了。

这一夜,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社区礼堂,那里即将举行“火种接班人”的交接仪式。

谢明远的名字,早已写在我的名单上。

我不只是选了一个接班人,更是在为未来埋下一颗种子。

而明天的仪式前夜,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