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我站在异国的土地上,面对一群老谋深算的对手,依然能从容应对,甚至开始反击。
我不禁笑了。
或许有人觉得我只是运气好,或许有人以为我会在风暴中退缩。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之所以敢走下去,是因为我身后站着一群相信善意、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我打开电脑,邮箱中跳出一条新消息。
来自于国际经济专家。
他只写了一句话:
> “林先生,我很想采访你,关于中国企业的软实力输出,你是否愿意谈谈?”
我轻轻合上电脑,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而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接下来更大的风浪。
傍晚五点,天边最后一抹余晖还未散尽,我坐在酒店房间的窗前,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消息。
杨教授接受采访的画面刚刚在新闻客户端上线,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语调沉稳:“林致远的模式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展示了‘软实力’输出的可能性。这种由个体出发、自发推动、透明运行的公益组织形式,恰恰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路径。”
我的手轻轻摩挲着手机边缘,心中泛起一丝微妙的情绪。
不是兴奋,而是隐隐的责任感加重了。
这不只是我在战斗,也不只是“共联体”的一次舆论反击,这是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在悄然生长。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所走的这条路,已经超出了原本设想的范畴。
正想着,门铃响了。
我起身开门,看到钱律师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沓文件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他没有寒暄,直接走进来坐下:“今晚有访客。”他说,“欧洲社会投资机构的人,主动联系的,要求私下见面。”
我点点头,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我们的名字最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有人想打压,自然也有人想合作。
晚上十点,会客室里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
那位来自欧洲的投资代表是个中年男人,西装笔挺,眼神锐利却不失温和。
他自我介绍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关注‘共联体’有一段时间了,尤其你们在东南亚的项目模式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愿意投资一个试点项目,前提是能与贵方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化公益平台。”
我微微一笑,手指轻敲桌面:“我们可以从一个小程序开始。”
他的眼睛亮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我会答应得如此干脆。
“您不打算多考虑一下?”他问。
我摇摇头:“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而我相信,科技和公益并不冲突,它们可以互相成就。”
接下来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从技术架构聊到数据合规,从本地化运营谈到跨国协作机制。
我能感觉到,对方是带着诚意来的,他们看到了“共联体”背后更大的可能性。
送走客人后,我独自回到房间,站在阳台上望着这座城市的夜景。
远处灯火通明,像星星洒落在大地上。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第二天清晨六点,我与张合作人一同前往论坛大厅,今天将举行“每日微善国际版”的启动仪式。
阳光尚未完全洒落,空气中还带着夜的凉意。
但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
身后,那封小学生写来的感谢信还在行李箱里静静躺着,字迹稚嫩却真挚——
> “谢谢你,林叔叔……”
我没有打开它,但我清楚,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